• 42阅读
  • 0回复

记齐白石大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3
第8版()
专栏:

记齐白石大师
胡絜青
齐白石艺术的最杰出贡献在于他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古代和近代民族优秀绘画传统,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道路。齐白石五十岁之前到处寻师访友,拜了许多老师,交了许多好友,临摹了大量前人的作品。五出五进,北到华山,南到越南,东到上海,西到西安,游览了秀丽河山。本人又是穷苦农民出身,当过细雕木匠,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经历。所有这些,对他日后成为一个好画家、好篆刻家、好诗人、好书法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所有这些因素之中,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是他最大的老师。搂柴禾的耙子、鸡笼、心里美大萝卜在前人的画里是不多见的,到了齐先生手里就都上了画面,生活气息很浓,叫人看了倍感亲切,是生活提供给他这些素材。解放后文艺界的朋友们常托我向老人求画,老人告诉我:让我画,我都答应,就是有一样,我没见过的,你别让我画。齐老人所谓见过的,是指他仔细观察过的。1952年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向齐老人要一幅大画,指明要画和平鸽,命我前去伺候。鸽子就属于老人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以前更没画过。但是盛情难却,老人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不要别人的画稿,也不要鸽子的照片,叫人拿来几只活鸽子,装在笼子里,自己眼巴巴地看了好几天,掌握了鸽子的各种动态姿势,然后花了整整两天的功夫,完成了此幅巨作。有一次我提了几条半斤重的鲫鱼去见齐老人,他见鱼是活的,不让吃,放在水里养着,自己一声不响地看了很长很长时间。而后又指着鱼告诉我,鱼的侧身有条白线,根据这条白线,可以知道鱼身上有多少鳞片。我想,这大概是纯属他自己以前观察出来的。齐老人画案上的笔洗里常常养着几只活的小虾,他也是往往很长时间地把脸贴得很近地静静地看它们游来游去。初学画时,我画过一幅月季拿去请齐先生指正。他看了以后,指着画的月季枝上的刺说:月季刺应该是稍稍有点向下的,所以才常常剐人的衣裳。齐老人曾经给老舍画过一幅《雨耕图》。下笔之前,老先生站在地上比划了半天,那手持鞭,那手扶犁,拴牛鼻的绳怎么拿,那脚在前,那脚在后,一一加以表演,确认不别扭之后才放心作画,果然是一幅传神之作。有一幅按诗句“芭蕉叶卷抱秋花”作的画,我把诗句抄给老人,老人想了半天,突然问我,芭蕉叶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我说不知道,老人叹息道:“我也忘了,不好办喽!”最后只画了几扇展开的老芭蕉叶抱着大花,没有画卷着的新叶。我例举这么些例子,无非是想说明齐白石先生的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的,在一切细节上都是真实的,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但是,齐白石作品的最奇妙的地方还不在这里,齐白石的伟大在于他能由真实的基础上升腾起来,以浪漫主义的而且是愈来愈简练的手法描绘出极有趣味的意境,令人神往和叫绝。齐白石是画家兼诗人,他的画就是诗,是“诗画”,充满了诗意,具有诗里才有的那些高度夸张、高度跳跃、高度精炼、高度概括、高度独创的特性。老舍喜欢用名诗为题请老人作画,老人对此也极感兴趣,虽然有的时候,诗中的动词和时间地点的跨度把老人也难为得够呛。老人认为这些名诗“正合余意,余亦喜爱”。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曼殊的诗句“手摘红樱拜美人”,赵秋谷的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经过老人的瞑思苦想,都巧妙地变成了画面,有的成了齐白石代表作,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由于印成了邮票,更是早已闻名于世了。看过这些“诗画”的人无不称赞齐白石先生丰富的想象力,天才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表现技巧,敬佩他是真正的大艺术家。我想,这种勇敢的创造性正是我们应该向齐白石先生学习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愿齐白石精神象他的不朽的画一样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去试验,去开创新局面,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来!
(下)
1983年12月27日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