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措施适地力合民心 畜牧生产步伐加快 贵州出现少见的六畜兴旺景象1983年底商品牛达11万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5
第2版()
专栏:

措施适地力合民心 畜牧生产步伐加快
贵州出现少见的六畜兴旺景象1983年底商品牛达11万头
据新华社贵阳1月14日电 (记者龙文彬)贵州省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大力发展以养牛为首位的畜牧业,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见的六畜兴旺的景象。
据这个省农牧部门的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畜牧业发生了显著变化:
——牛、马、猪等牲畜存栏持续五年增长。同1978年相比,1983年底大牲畜可达500万头,增长24.2%;猪960万头,增长21.9%,创历史最高水平。
——畜群结构渐趋合理。1983年繁殖母牛占牛群总数的比例上升到38.2%;母猪上升到9.6%;母羊上升到42%以上。其中牛、羊的母畜比例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涌现了6.7万多个畜牧专业户、重点户。据26个县的422个养牛重点户的统计,1983年底存栏牛每户平均达8.2头,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每户平均有大牲畜1头以上。
——畜禽的商品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2年全省出境的商品牛达10万头,相当于1978年的20倍,1983年底达11万头以上,畅销全国13个省、自治区;肉猪、羊的出栏率也显著增长;1983年全省产肉量可达7亿斤以上,比1978年增长近三分之一。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有草山草坡8,000万亩,各族农民有养牛牧马的传统经验,适宜发展以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若干规定》,从山区的实际出发,明确地提出了以牛为首,牛猪结合,全面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方针,在稳定发展肉猪的同时,扶持和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牛、马、羊等草食牲畜,并逐步建立了一批县、社、队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各地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场的基础上,加速改良和建设人工草场;畜牧部门狠抓牲畜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工作,初步建立了畜禽良种繁殖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由于采取这些适地利、合民心的政策和措施,使贵州畜牧业生产迈开了新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