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播种记——记优秀人民教师徐桂生的20个春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6
第3版()
专栏:

播种记
——记优秀人民教师徐桂生的20个春秋
本报记者 洪天国 本报通讯员 范垂镇
人民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千千万万个人民教师在日夜播种知识的种子,默默无闻地燃烧自己,照亮年轻一代的前进道路。这里介绍的,是吉林市远郊区金珠公社中学(即吉林市二十四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他叫徐桂生,1964年从安徽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植根在这片黑色的土地上。
在大学,徐桂生学业优良,有条件分到大城市:他是家中长子,上有父母,下有6个弟妹。然而,在毕业分配志愿栏里,徐桂生只写下10个大字:“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妈妈哭了,徐桂生劝老人说:“妈,你在我身上花了二十多年心血,不就是为了让我为国家做点贡献吗?”女朋友下最后通牒:留在芜湖保持关系,去东北一刀两断。爱情诚可贵,事业价更高,徐桂生毫不犹疑地同她分手,只身来到吉林省。
“你有病没有?”吉林市郊区教育局人事科长问。
“啥病也没有,分吧!”徐桂生的话语简短,口气坚决。
科长愣住了。多少年来,他同数不清的调动和分配人员打交道,哪一回不得泡上几天几夜;而眼前的这位,来自遥远的江南,毕业于高等学府,两句话,一分钟,就分配妥当了,什么条件也不讲。科长来精神了:“徐桂生同志,你到二十四中学报到。”
“行!”徐桂生回答得更加干脆简短。他坐上二十四中学到市里拉旧房木的马车。
车停住了,二十四中学到了。此时,徐桂生才明白,为什么连本市教师也不肯到这所中学来:它隐没在山沟里,离城区最远,地处半山区的金珠公社。
夜幕早已降临。徐桂生第一次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在甜蜜的梦中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一觉醒来,天亮了。徐桂生觉得鼻子湿乎乎的,伸手一摸:血!他不习惯火炕,流鼻血了。
第一餐是?子饭。黄橙橙的苞米?子,一粒一粒,又干又硬。在南方吃大米长大的徐桂生觉得太难咽下去了。可是不吃又怎么教书呢?他硬吞下了一碗,大半天后腮帮子还疼呢!
学生及其家长的关怀,坚定了他在山乡教书的信念。放学后,学生们把他拽到家中,拿出瓜子,端上水饺。每逢周末,细心的家长叫孩子到学校陪伴老师。寒冬将至,老师和他们的家属早早地为徐桂生缝制好棉袄、棉裤;朝鲜族学生的家长六十大寿,说啥也请徐老师去饮一碗家酿米酒。徐桂生发高烧了,老师、学生和家长轮流看护。过春节时,他的茅草屋热闹极了,有送粘豆包、黄米面饼子的,有捎来猪肉、鸡蛋的……
年轻大学生的一颗心,落在金珠公社的土地上了。这一年,他担任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他整天乐呵呵的,干起活来不知累。然而,徐桂生满口的安徽话,东北孩子听不懂。他决心学好普通话。他象孩子似的牙牙学语,模仿老师们的发音,和学生攀谈,到社员中家访。
这里的家访,可不象南方农村,一访一大片。在这沟联沟,岔接岔的山区,访一家得跑10多里地。但徐桂生坚持每个星期日家访,一个多月就把全班几十名学生访问一遍。
正当徐桂生沿着自己选择和开拓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他的弟弟出差吉林顺道来看望他。弟弟说什么也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远郊的一栋破草屋。两床旧棉被孤寂地躺在南炕梢。这就是大学生哥哥的家吗?虽然徐桂生已拿了4年多的工资,却没置办一样家具。他的月薪,除必不可少的伙食费,便是“三分天下”:一份赡养父母,一份买书订报,一份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听说一个学生的父亲病了,无钱医治,他一摸口袋,掏出仅有的15元钱;看到另一个学生在寒冬腊月里穿得十分单薄,他脱下棉袄披在学生瑟瑟发抖的身上;还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就要辍学了,他每月从工资中周济学生10元,直到毕业……
真情暴露了,十几封家书催逼徐桂生南归,并为他联系好到某造船厂子弟学校工作。
我能走吗?徐桂生问自己。金珠公社方圆百里,人口上万,能升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屯子找不到一个念初中的。许多农民为写一封家书,也要跑几里路请人代笔。有的会计贪污了,想换个人都找不到。这里的小学教师,小学毕业教小学。金珠的人们,祖祖辈辈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听说来了南方大学生,乡亲们奔走相告,他们把文化翻身的希望寄托在徐桂生这样的老师身上。许多孩子往返五六十里地来求学。家住山沟沟里的学生,晚上听完徐老师的辅导,11点后还要赶18里山路回家。在徐桂生的生活和事业的天平上,金珠公社乡亲们和他们后代的砝码越来越重。徐桂生决心留在金珠公社,为着这块土地的现在和未来播种知识的种子。那一年,他担任全校的乱班初一(1)班班主任。
在动乱岁月里,徐桂生坚持做思想工作,坚持补讲数学。他说:“用共产主义思想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用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很快,初一(1)班一跃而为学校、区先进班级。毕业时,42名学生,考入大学、中专的8人,回乡当民办教师的8人,当社、队干部的7人,其余有的当电工,有的当拖拉机手,大都成为生产上的能手。而徐桂生本人,不仅没有当上先进,还差点挨斗。
徐桂生不知疲倦地工作。上午他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下午辅导刚踏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晚上办义务的家庭补习班,常常讲到深夜。夜深了,家远的学生只好住下来,里屋,外屋,地上,挤满了二十几名渴求知识的青年人。
好事传千里。听课者从几十人增加到百余人,于是课堂搬了又搬,从徐家到公社机关,又到卫生院走廊,最后干脆挪到中学的教室、大操场……徐桂生为金珠青年补课上千课时,没收一分一文。由于徐桂生和其他老师的艰辛耕耘,金珠公社的中等教育在吉林市郊区是先进水平。
小个子学生张相斌,面黄肌瘦,衣衫破烂,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演算起数学题思路清晰。他为什么总逃学呢?徐桂生跋涉20多里山路,来到张相斌的家。张相斌父母早亡,哥哥精神失常,妹妹年幼,他,一个刚成年的孩子,肩上压着一副沉甸甸的家庭担子,还每天往返40多里,在通往科学文化殿堂的山路上艰难地攀援。徐桂生的泪水夺眶而出,紧紧地抱住张相斌。从那以后,他把张相斌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棉鞋、棉帽,参考书、作业本,他全包下来。张相斌不再误课了,学习成绩一跃而为全年级第一名。徐桂生调到十八中学工作后,又推荐张相斌到这所重点中学念书。从此,张相斌学习更加刻苦,考取了吉林工学院,成为金珠公社四间大队第一个大学生,现已走上工作岗位。
20年来,受徐桂生接济念完高中并考取大学的学生有8人之多,受周济的农民子弟一百多人。徐桂生花在学校、班级和学生身上的钱近2,000元。
徐桂生在农村中学教育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现在,他是市十八中学的副校长,兼高二(1)班班主任和高二数学课。他光荣入党,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大会,吉林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吉林省特等劳模称号。徐桂生度过了很有价值的20个春秋,选择了一条有益于祖国四化建设的道路。他正在沿着这条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走下去!(附图片)
图为徐桂生在为学生们补习功课。 丁 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