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尚小云与荣春社——纪念尚小云先生八十五岁诞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6
第7版()
专栏:

尚小云与荣春社
——纪念尚小云先生八十五岁诞辰
许姬传
今当隆重举行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尚小云先生八十五岁诞辰的日子里,我想说几句话,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尚小云幼年坐科三乐,受严格的培训,出科后求师访友、结交知识分子,艺术精益求精,拥有大量观众,成为有影响的流派,尚派剧目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他的艺术造诣,观众早有定评。他曾自费创办荣春社,这个戏曲学社的成立,对京剧的继往开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尚小云倾家办学的精神更是值得赞扬的。
1949年,我随梅剧团北来,常到尚小云兄家饮馔,这时他住在杨守一家。当我问起他椿树下二条的住宅时,他激动地说:“卖掉了!七所房子,一部汽车,都填进荣春社去了。”
“办科班是要花钱的,但叶春善的富连成后来就有盈余,而家道小康。你何以找不回来?”我要他谈谈办荣春社的动机和结果。
“叶春善创办富连成在光绪末年,他有银东姓牛的出资,他负责招生请老师,由小规模而逐渐扩大。后来学徒出了不少尖子,能够叫座,所以能维持开支,并且有盈余。我是自己掏钱,又赶上七七事变,所以把家产全部赔垫进去了。”接着他细述了创办荣春社的动机。
“1936年,招了二十几个小孩,陪老大长春演戏。隔了些时,叶家的富连成,焦菊隐、程砚秋办的中华戏校,还有文林社等,由于时局不好,市面萧条,先后报散。文林社的学员困在浙江温州。眼看京剧向下坡路滑下去,没有后生,光靠一些成名演员是维持不了的,我就有创办科班的动机,首先寄路费到温州,把文林社的学徒接回来,就挂起荣春社牌子招生,于是富连成、中华戏校散下来的学生都集中到荣春社,正式立案开学。”
“校址、宿舍、伙食、衣着等如何解决?”
“我当时住宅在椿树下二条,你来过,那是三进带宽大庭院的房子。我还把自己的产业椿树上头条、东椿树横胡同、西草厂都划作荣春社校址、练功棚和宿舍。部分学生住在我家,一日三餐师生都到我家吃饭。那时我家廊下经常放着一大堆面粉,可是二三百张嘴,十来天就吃完了。我还规定给学员们夏天发竹布大褂,冬季发青罩衫。”
“听说你请了不少名教师,这笔开销很可观,你是怎么应付的?”我要了解教师的待遇。
“我请的教师分三类:第一类是名演员:如尚和玉、程继仙、筱翠花、王凤卿、九阵风(阎岚秋)、戴韵芳、李洪春、丁永利、罗文奎、钱富川、郭春山等,都是和我有交情的。我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艰难岁月里,办科班培养下一代,他们很表同情,所以不受酬报,只在逢年过节,送一份礼品,表示敬意。有的家境不裕,则按月送工资。第二类如宋富亭、高富远、高富全、孙盛文、范宝亭、沈富贵等,都在尚剧团演出,每场有戏份,所以他们的月薪不多。第三类,练武功的教师们工作繁重,待遇较高,因为他们在尚剧团应上下手等零碎活儿,戏份低,所以从优补贴。”
仅就以上的开支看,七所房产填下去是很能消化掉的。把自己血汗挣来的钱洒向艺术园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京剧骨干,可以说是有魄力,有侠气,令人肃然起敬。
最近我找荣春社头科学员孙荣蕙了解当年在科班生活的情况。他说尚先生培养艺徒的特点是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并不偏重某一行当,而是普遍提高。我认为因材施教这一点很重要,请他详谈。他说:“我先学摔打武花脸,后改老生,尚老师叫我改学旦角,并亲自给我说戏。尚长春先学老生,后改武生。现在北京市戏校任教的钱荣顺初学老旦,他是钱宝森的侄儿,钱家的‘把子’出名,他天天在练功棚里勤练腰腿,尚老师就让他改学武生。李荣安原学武丑,尚老师发现他有小生材料,就叫他跟程继仙学《雅观楼》等武小生戏。”
我曾听说,尚小云鼓励学生的方法是令人感动的,有一年封箱时演《探母回令》,临时出一木牌,“今天尚小云演萧太后,以答观众雅意”,观众认为是意外收获,皆大欢喜。
尚小云为了使学员都能在实践中提高质量,为荣春社排了许多“群戏”,如全本《火牛阵》,从《黄金台》起几个折子戏串在一起;《血溅万花楼》包括《白水滩》、《通天犀》、《劫法场》等。《蛮荒少女》包括《关索招亲》、《七擒孟获》、《祭卢江》。这种小本戏,各种行当都有戏好演,既能普遍提高,主要角色又得到重点培养。
荣春社从1937年春正式成立,一直到1948年北京城被围才解散。在十二年的历程中,据不完全统计,荣春、长喜两科,培养了300人,有的现在还在舞台上工作,如尚长荣、方荣翔、杨荣环、景庆荣、马长礼等。从事戏曲教育工作的,有王荣增、赵荣鑫、钱荣顺等。此外还有人在纽约、洛杉矶、台湾等处从事教学和演出,以各种形式发挥他们的技艺。尚先生真可以说是桃李遍天下。
我的粗枝大叶的介绍,意在说明尚小云先生对京剧作出的贡献,希望后来者踏着他的足迹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