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陕西召开文代会 作家艺术家们决心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6
第7版()
专栏:

陕西召开文代会 作家艺术家们决心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陕西的文艺工作者近年来继承发扬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发挥陕西的地方优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电影、秦腔《西安事变》,商洛花鼓现代戏《六斤县长》,眉户现代戏《杏花村》,《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和独具一格的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散发着泥土芬芳,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千姿百态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汉唐线刻、壁画艺术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成绩生动地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工作者有了充分展露才华、发挥力量的广阔天地。在不久前召开的陕西省第二次文代会上,文艺工作者们表示:要使文学艺术真正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灯火,就要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抖擞精神,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而迅步前进。
把深入生活当做基本功、必修课和基础工程,是陕西文艺工作者的长期追求。许多同志都认真回顾总结自己在深入生活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教训,热切地希望到生活中去寻求营养,用新生活的乳汁哺育自己、提高自己。柳青同志十数年如一日深入生活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每个有志于文艺创作的同志都应当象他那样把解决生活源泉问题当作毕生课题。许多中、青年作者已经开始脚踏实地,不怕艰苦,甚至是“自讨苦吃”地去做了。中年画家刘文西自1957年以来,二十多次到陕北深入群众生活,几次背着行李卷沿着红军长征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转战陕北走过的部分路径,徒步跋涉,艰苦备尝。以演唱陕北民歌为群众熟悉的贠恩凤,自六十年代初以来就经常去陕北采风,体验生活。她深入到许多山塬、村庄、窑洞、炕头,为群众歌唱,向群众学习,汲取生活和艺术的养料,才把陕北民歌唱得那么醇美、有味、多情。剧作者陈正庆长期生活在商洛山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到丹凤县农村建立了生活基地,和那里的农民群众、干部一起落实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亲身经历了这场深入到农村生活底层和人们精神领域的社会改革,才写出具有新生活芬芳的《六斤县长》。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陕西文艺工作者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也是开创文艺新局面的重要基础。
陕西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努力追求民族化和地方特色。他们立足于陕西这块富饶美丽而古老的土地,和在这里劳动生活着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艺术上广采博收,力求使作品为本省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里曾产生了“长安画派”和柳青、王汶石、杜鹏程等人风格鲜明的小说,吸引和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秦腔,是流行于陕西以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古老剧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曾极力提倡“旧瓶装新酒”的“新秦腔”,曾充分肯定秦腔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五十年代三大秦班进北京,到江南,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嘉奖。今天,陕西的戏剧工作者不甘于秦腔的落后,决心要振兴秦腔,使它焕发青春。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们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秦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都在进行认真的改革,既保留秦腔的本色,又要使它不断有新的发展。
在陕西文艺界,很多人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在硝烟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今天,他们表示要在思想中“永远点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盏灯”,在这盏灯的指引下,真正实现繁荣创作,提高质量的飞跃。他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积极投入整党,严肃认真地清除精神污染,边学习,边改进,展开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们决心用手中的笔多写好的作品,歌颂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
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决心在新的时期,仍象延安时期一样把身心全交给党和人民,把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视为自己要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象牛一样在社会主义文苑里为党和人民拉犁深耕,象蚕一样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吐丝,点燃流萤般的微末火光去为党和共产主义事业增添光彩。
(韩望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