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大锅朝天空悠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6
第8版()
专栏:

大锅朝天空悠悠
史非
有一首套唐诗的打油诗:“众人都搞包干去,此地空余旧锅头。混食一去不复返,大锅朝天空悠悠。”把打破“大锅饭”后的情景,描绘得实在生动。
“大锅饭”吃了这么多年,“混食”的滋味谁没尝过?人们痛切地感到:“大锅饭”最直接的弊端,就是越吃越穷:吃穷了国家,拖穷了集体,耗穷了个人。如果继续这样吃下去,锅里的饭就会越来越稀,甚至会变成“大锅汤”。因此,不坚决另搭锅灶,总有一天要锅底朝天,碗口朝下,谁也吃不成。这种“空悠悠”,是吃空了的。有一个社员说得好:“‘大锅饭’不改变,‘和尚’得不到实惠,有好钟也撞不响,有好经也念不灵。”
“大锅饭”,养懒汉,有些人对“大锅饭”也挺有感情,恋恋不舍。他们心里说:“吃‘大锅饭’一保险,二清闲,三人人有份,有什么不好?”这种人“混食”混惯了,总觉得“大锅饭”的“好处”“妙不可言”。当然,“一个烧饼切八块,干多干少都一份”,对于习惯于“混食”的人来说,的确有点“优越性”。难怪他们把吃“大锅饭”当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颂扬。其实,这是平均主义的落后性,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它打击先进,保护落后,抑制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四化建设的一个大“挡头”。
农业上的“大锅饭”是一锅,企业里的“大锅饭”则是两锅——一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另一锅是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无论那里吃“大锅饭”,都会结出两颗苦果:一颗是经济上的“穷”,一颗是劳动中的“混”。
“混”来“混”去,“混”得人们的积极性日剥月蚀,造成进取心在“混”中消失,使命感在“混”中瓦解,聪明在“混”中磨灭,才干在“混”中窒息。长此下去,一个以勤劳勇敢著称的民族,就会“混”得懒懒散散,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由此可见,吃着“大锅饭”搞社会主义四化,那就无异于钻冰取火,缘木求鱼。
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打破吃“大锅饭”。一切真心实意要搞四化的人,应该为“大锅朝天空悠悠”叫好。打破“大锅饭”,核心是一个“责”字,权利责的统一。农村、城市、集体、全民,经济战线的许多行业,都可以做到人人有“责”,实行权利责的统一。那些对“大锅饭”恋恋不舍的人,在“大锅朝天”之后,能够由懒变勤,由“混”变干,也会负起应有的责任来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那时也就尝到了不吃“大锅饭”的甜头。
要完全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非一朝一夕之事,旧的“大锅”被砸了,少数人又会变着法儿造出新的“大锅”,因而,真正致力于改革的人们也应有废弃新“大锅”,彻底翻个身的勇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