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延河的声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6
第8版()
专栏:

延河的声音
和谷
深秋的延河,是美丽的。沉淀了多雨时节混浊的黄泥,清亮清亮,沿岸的山原景物都显影在浅绿色的流水中。雾气里,有牧童赶着毛驴、羊群饮水的踪影和吆喝。河岸上箍窑的凿石声,连同公路上赶来过夜的汽车的鸣响,与叮咚作响的河水奏出神奇的和弦。
抬眼望去,衬在天幕上的宝塔显得很庄严。上山栽树种草的人们,一队队从山间小道上谈笑着归来了。在我的记忆中,几次来延安,都碰上植树造林的节气,也便有了这样的印象:延安人没有放下老镢头,总是这样扛着树苗,挑着延河水,绿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延安城周围的黄土山包,一年一个样,有了蓊郁而鲜活的景致。
延安人每当说起延安精神,总是用着自信和昂奋的语调,又永远充满那么一种新鲜感。一说起延安,一说起延河水,宝塔山,就会使人自然地想到了那金黄的小米,那土窑洞里的纺车声,南泥湾开荒种地的歌声,毛主席身着补钉衣服的照片,令人产生深切的敬意。
漫步延河桥头,朝北凝望,总让人想起曾多次拜谒过的毛主席旧居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以及那些动人的故事。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一位将军曾告诉我说:“那是一天午后,毛主席就在这里接见了我们。他用风趣的话语一边同我们拉谈,一边在一起吃着晚饭。当时,我们从前线回延安党校学习,不适应蹲土窑洞,想回部队打仗。毛主席略微清瘦的脸上露着笑容,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诙谐地说,你们走的地方多,有的进过大城市,可以算是‘洋包子’了。‘洋包子’我们需要,只是不允许看不起‘土包子’!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当年曾在延河边磨刀饮马的将军,喝延河水、吃小米饭长大的“红小鬼”,在人生的黄昏,又从这里拾取了多少美好的回想和闪光的东西呵!
也是在杨家岭,在靠河渠的那块土地边,一位女同志告诉我,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和警卫战士一起,曾在那里抡起镢头开荒种地。毛主席经常给蔬菜施肥、浇水、锄草、打芽。地里的西红柿和辣椒长得很好,毛主席常用自己种的菜招待客人。看她的神情,也有延安人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心。她给许许多多来寻觅这块土地的拜访者当过义务向导,她不断把这一方土地的昨天告诉给远方的客人,使他们更好地珍惜美好的今天。
顶着略带寒意的晚风,我信步来到了延河边的花坛旁。这里有不少来自远方的旅人们,都是赶傍晚时来看望延河的。白发老人,一定是离休后专程来重温昨天,寻找青春脚印的。有的年青人,许是第一次造访革命故都,哼唱着从前辈那里学得的《延安颂》。也有的,可以看出是出差或探假途经这里,趁小憩的机会游览这高原名城的。他们扶栏倾听细流的絮语,或顺着河滩踏歌而去。此情此景,人们为面对着歌中、诗中、梦中的延河,而感到欣慰不已了。
按说,我该是常客了,接连几个秋天,都曾有幸在延安小住数日,然后往三边、榆林北行的。可每每踏上这块土地,都先是很有兴致地来看望延河。她似高原的血脉,有着大地的声音。流水的响动,是昨天的歌,是今日延安人的心声,是历史与新时代的叮咛。在陪伴着这傍城东流的母亲之河时,我就感到了一种激昂的力量,催我勇敢地投身新的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