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他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倾注了满腔热情——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汉族老干部速鸿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7
第4版()
专栏:通讯

他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倾注了满腔热情
——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汉族老干部速鸿增
本报记者 张殿光
汉族干部速鸿增,从内地来云南边疆工作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速鸿增为培养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倾注了满腔热情。
来到边疆,速鸿增就结识了傣族青年贺木,这是一位种田好手,谦虚、聪明,速鸿增看出他是一棵好的干部苗子,便有意识地接近他,同他一起下地劳动,真心诚意地培养他。当时贺木曾用不大流利的汉话说:“我原来认为你们是走田埂的官,想不到你们也会干地里活,关心庄稼人。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速鸿增成了贺木的朋友,经常被邀请到竹楼上作客。速鸿增边向贺木学习傣语、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贺木起来参加民主改革。从此,贺木进步很快,说话在理,办事有方,赢得群众信任,当选为城关镇的农会副主席,不久又被提拔为镇长。几年后,速鸿增任区委书记,贺木被提为县委副书记,成了他的上级。现在,贺木经常到孟定区检查工作,有人担心速鸿增思想不通。可是贺木每次来孟定区,速鸿增都认真汇报工作,虚心听取他的意见,从不马虎。他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应该依靠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去做。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超过自己为荣。”
傣族青年景建材,从小失去父母。速鸿增帮助他找了对象成了家,又用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他,帮助他迅速成长。1960年景建材接替速鸿增担任孟定区区长后,两人一起合作共事。速鸿增看到当地少数民族只种粮食作物,不搞多种经营,经济收入不多,就根据当地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的特点,同景建材商量试种橡胶和胡椒来增加群众的收入,这件事得到景建材的全力支持。他们和区委机关的同志一起,先后试种橡胶和胡椒各10亩,都获得成功。1966年橡胶扩大到4,000多亩。十年内乱中,有人批速鸿增:“你栽的是资本主义摇钱树。”速鸿增说:“为少数民族摇钱我看不出有什么错!”有的好心人劝景建材出去躲躲,景建材说:“我又没有作坑害老百姓的事,怕什么!”1980年速鸿增和景建材都被当选为副县长。他们同坐一个办公室,一起分工管农业,更加积极工作,为发展本县经济作物出谋献策。到去年,全县橡胶已发展到29,000多亩,胡椒发展到1,000多亩。景建材说:“同老速一起工作,浑身是劲,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尚岩撒是一位懂傣文的傣族知识分子,在部队被提为干部,复员回乡后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1980年,他被提为孟定区的区委书记。速鸿增考虑尚岩撒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便经常去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他看到尚岩撒工作大胆、细致、有魄力,就热情支持他。比如当地适宜种冬黄豆,他和景建材当书记时曾经抓过,可是年产都没有超过60万斤。尚岩撒上任抓三年,年产增加到300万斤。速鸿增对此十分高兴,多次在别的同志面前说:“尚岩撒比我们强,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速鸿增发现尚岩撒有个明显的弱点:顺利时容易骄傲,遇到困难又容易泄气。他就同尚岩撒谈心,帮助尚岩撒懂得“骄兵必败”的道理。
速鸿增今年已56岁了,加之多年辛劳,体力逐渐衰弱,有些事已是力不从心。他对记者说:“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长起来了,我已申请退出领导岗位,让有文化、能力强的青年同志挑重担,这更有利于边疆的四化建设。”现在,他虽已退居二线,但还继续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出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