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千里之行为教子 一身正气堵“后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7
第5版()
专栏:正气篇

千里之行为教子 一身正气堵“后门”
1983年夏季的一天,在石家庄离休的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徐世信收到小儿子徐胜昔的一封信,说他自己找好了接收单位,准备调到另一个部队去当兵。徐世信和老伴感到其中有“名堂”,决定亲自去部队,弄个水落石出。
徐世信同老伴千里迢迢来到部队,马上找领导和基层干部了解情况。原来,徐胜昔去年初入伍到炮兵某部队当兵后,认为父亲曾在这个部队当过政委,熟人多,面子大,因此,生活上大手大脚,还动手打人,受到了严厉批评。小徐一看捅了漏子,就通过熟人和亲友拉关系,准备到另一支部队去当兵。
徐世信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心情很沉重。他把儿子叫到身旁,严肃进行了批评。老两口语重心长地启发他:“我们做父母的,都盼望儿女成才,做一个有作为的革命战士,但决不能靠父母去获得,更不能打着父母的招牌和关系,去谋求私利。”徐世信明确表示,“后门”不能走,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后来,徐世信和老伴一起,登门向有关同志赔礼道歉,找干部、战士座谈,虚心征求意见。徐世信还帮助儿子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要求儿子认真学习政治、科学文化知识。徐世信回去之后,又寄来了介绍先进人物的报刊杂志,勉励儿子做一个有作为的青年。
父亲的严厉批评和耐心教育,使小徐受到了深刻的触动,表示要挽回影响,决不辜负领导和父辈的殷切希望。此后,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白天操课,晚上学习。徐胜昔的名字登上了营里的光荣榜,受到团领导的表扬。
本报通讯员 李焕祥
本报记者 叶旭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