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面向经济建设 开发智力资源——祝科普创作繁荣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8
第3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面向经济建设 开发智力资源
——祝科普创作繁荣健康
本报记者 陈祖甲
一位农民老大爷想买一本关于人工栽培猴头蘑菇的书,在北京跑了十几家书店没买到。他对一位科普作家说:
“是不是你们知识人忘了俺们庄稼汉啦!”这位作家受到老大爷的启发,写了一篇600字的科普短文——《猴头的人工栽培》。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每天平均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二三十封来信,还有人多次来访和汇款,要求介绍技术,购买菌种。
山西某地区几十万群众长期受高氟水的威胁。由于医务工作者大力普及地方性氟中毒的医学知识,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搞改水工程几百处,使十多万人饮上低氟水,控制了氟骨病的发展。
事情就是这样明白:科普创作一旦面向经济,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结合,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的战略方针后,科普也有一个“面向”的问题。今后一二十年时间内,迫切需要推广应用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特别是把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工农业技术,推广传播开去。
自1979年以来,我国科普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广大科普作者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创作了不可胜数的科普作品和读物,为开发智力、培养人才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为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干部教师的知识更新尽了力。这是必须看到的主流。
另一面,少数作者、编者不那么考虑面向经济的根本方向,有一个时候片面追求“票房价值”,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热衷于荒诞无稽的内容。有的甚至打着“幻想”和“探索”的旗号,散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不满,宣扬迷信、鬼怪等反科学的内容。科普作协二大代表共同的意见是,必须抵制和不断清除这类精神垃圾。
为了使科普创作抓住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根本,更加健康繁荣起来,人们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欢迎更多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作者队伍中来。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最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成果的意义和作用,原理和方法,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等等。这些都是科普创作的基本材料。因而,也就有可能深入浅出地进行科普创作。
科普创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它相对于科学论文来说,比较浅显。但正是这种“浅显”,才使一些科技成果得以广泛传播。而要把这些专深的科学道理和复杂的技术,通俗明白地表达出来,更非易事。不下一番功夫,没有一点创造性,也是做不好的。人们希望有关部门考虑从政策上改变“科研教学是阳春白雪,科学普及是下里巴人”的观念。
二、深入生产第一线选择科普创作的题材。不少地区的科普作协组织作者深入生产第一线,丰富了作家们的生活,增长了感性知识,对繁荣科普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继续注意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新兴科学技术的传播,注意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者、干部、教师、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注意破除迷信思想和宣传计划生育与优生、防病等科学知识,使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四、加强科普创作的评论。近几年来,科普创作评论大大增加,并开始从理论上研究科普创作。通过评论,相互探讨,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加强科普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是有好处的。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光、计算机、光导纤维、遗传工程、海洋开发等新技术将有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新成果、新思想用于生产、用于社会,将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根本的变革。传播普及的任务历史地落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普工作者的肩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