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实现同步增长的对策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8
第5版()
专栏:

实现同步增长的对策探讨
张曙光
去年,国务院批准把国民收入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之一,这是我国计划工作和统计工作以及整个宏观经济指导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单纯追求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转到把速度和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工农业总产值同步增长。
所谓同步增长,并不是指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完全相等,而是指它们的增长速度大体相近。我们把国民收入同社会总产品、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定在0.9∶1—1.1∶1之间,作为衡量是否同步增长的数量标志。凡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可以看作是同步增长;超出这个范围的,则不能认为是同步增长。
同步增长从理论上来看是可能的,从实践上来看,已为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证实。从我国三十年的情况来看,也有七八个年头实现了同步增长;但是,总的来看,国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地落后于社会总产品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从1953—1982年,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社会总产品为7.9%,工农业总产值为8.1%。它们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0.76∶1和0.74∶1,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低四分之一左右。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以外,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差,浪费严重,是我国不能实现同步增长的根本原因。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也是影响同步增长的重要方面。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争取做到同步增长,我们似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保持投资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的相互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过去,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从1953—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约为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7倍。大量物资和资金积压在未完工程上,或者被完全浪费掉,不能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同时,由于很多新增投资不是用于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缺门短线,而是重复投向长线和陈旧技术方面,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效果,影响了国民收入的更快增长。“一五”时期,投资系数(增加1元国民收入所需投资额)为1.68,“五五”时期为2.74,即增加同样多的国民收入,需要的投资增加了60%以上。
要实现同步增长,就要坚决压缩和严格控制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美、苏等国的情况看,投资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一般相差不大。我们也应当使投资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相适应,投资增长率一般只能略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在年度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力戒大上大下。与此同时,投资的方向和方案应当保证新建企业在品种质量、消耗成本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超过现有企业,投产以后的利润率,至少应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力求加快投资的回收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新增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加快国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加快技术进步和严格经济核算,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降低和物耗比重的提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说明单位产品消耗的原材料燃料越来越多,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在1978年以前,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产值和创造的国民收入就呈下降之势,后者下降的速度比前者还要快。我国物耗高的根本原因是,现有大多数企业工艺装备陈旧,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落后,产品质量低,原材料综合利用差,加工深度浅,很多宝贵的资源无法利用,白白浪费。因此,要实现同步增长,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上,象抓重点建设那样,在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方面抓出成效来,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同时,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加工价值。
第三,在全面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保持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我国,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历年均在60—80%之间,工业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较小,历年均在32—38%之间。由于农业长期落后,发展过慢(年平均速度只有工业的30.6%),其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下降得过大过快,这也是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社会总产品和工农业总产值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在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的两个调整时期,农业增长速度加快,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也相对加快,与社会总产品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呈接近之势。如1963—1965年,它们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0.95∶1和0.94∶1,1979—1982年从1976—1978年的0.69∶1和0.69∶1上升为0.84∶1和0.84∶1。因此,加快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同步增长的重要条件。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以及整个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要降低,但只要使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工业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保持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就可以抵销一部分农业比重的降低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仅如此,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工业、机械设备仪表工业等,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向着能源密集度小、原材料消耗少的方向发展,也就有利于加快国民收入的增长。
第四,加快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发展缓慢。从1953—1982年,按国民收入计算,它们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1%、5.1%和3.7%,低于国民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因而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从“一五”时期的25%左右,降至“五五”时期的16%左右,特别是商业和服务业降低的幅度更大,从1957年的15.6%,降到1982年的5.5%。因此,要实现同步增长,必须进一步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把运输业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的同时,要把建筑业也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发展。要使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相适应,建立起与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相适应的流通结构,多方面地发展服务性行业。如果能使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现在的16%左右,逐步提高到25—30%或更多一些,对于同步增长的实现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上,每个时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采取逐步推进的战略,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新区和老区的关系对同步增长的实现关系很大。一般说来,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所需投入和消耗较多,经济效益较差,而老区由于技术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效益较高。因此,开发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规模过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滞缓国民收入的增长。过去我国在地区经济发展布局和指导上的失误,也是不能实现同步增长的一个原因。在本世纪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东部地区,同时也要为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作好准备。东部沿海和一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地区,要加速引进技术,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一大批大中城市,如武汉、长沙、重庆、开封、郑州、西安、沙市、襄樊等等,形成中间地区,成为紧紧跟踪东部先进工业城市迅速发挥经济潜力最易见效的地区。抓紧这些中间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由东向西形成逐步推进的战略形势,既可以为大规模地开发西部边远落后地区作好准备,也有利于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和同步增长的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