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为四化出力 为军旗增辉——记“硬骨头六连”培育的军地两用人才退伍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9
第4版()
专栏:

为四化出力 为军旗增辉
——记“硬骨头六连”培育的军地两用人才退伍以后
廖光声 施进松 王健根
1980年“硬骨头六连”战士邵刚退伍回到南京,被印染厂择优录用为图案设计员。他设计的花布图样参加江苏省选样定产会议,选中率达90%,列全厂第一。
“硬骨头六连”培养出来的军队地方两用人才退伍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寸草之心和一技之长,为四化出力,为军旗增辉。
献技不计报酬
“不为个人钻钱眼,甘把技艺献人民”,是“硬骨头六连”培养的两用人才退伍时立下的大志。卫生员薛志康被分配在制药厂当工人。他利用休息时间到处收集民间药方,上山采集中草药,治好了300多位病人,并谢绝所有馈赠。1983年7月,江苏省滨海县连降暴雨,积水严重威胁着水稻、棉花的生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北坍乡一台水泵的叶轮突然断裂。负责人跑遍了全县十几家工厂,都没有找到这种型号的叶轮,心急火燎。消息传到20里外的射阳县廖迪斌家里。他翻箱倒柜找出一个锈蚀得不能再用的叶轮跑到乡农机厂,比着样式加工了一个,又快步送到北坍乡安装好。当水泵突突抽水时,排涝负责人拿出钱给他,作为酬谢。从“硬骨头六连”退伍的战士廖迪斌爽朗地说:“能保住庄稼我心里就高兴。”钱,他一分也没有收。
传技满腔热忱
“全村数你最傻,把这一手教给了别人,不就把我们家的钱罐子砸了!”
听了妻子的话,方金庭总是笑笑,耐心地向妻子作解释:“乡亲们都学会了机绣,就都抱上了钱罐子,家家都富裕,你看见了不也和我一样高兴吗?”“就你会说。”妻子望着他,也笑了。
方金庭在“硬骨头六连”时是“艰苦奋斗标兵”,学得一手好机绣。退伍回到浙江省永康县后,和妻子一起把机绣当副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他设计了20多种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风貌的图案,生产出帐沿、被面、枕套、门窗帘等30多个品种,畅销山西、河南、福建等省。
消息传开,各地城乡许多青年背着行李前来向方金庭求教,方金庭家成了“机绣技术咨询服务处”。学艺的人来了,他停下活计,手把手地教,还贴上针线,并且拿出图案,一笔一划地讲。1983年,他为各地培训了一批机绣能手。
象方金庭这样传技的还有很多。姜海龙回乡后给社员传授种蘑菇技术;应东升传授养蜂技术等。班长刘正阳退伍后,用学到的水稻栽培技术,使5亩责任田获得亩产1,500斤的好收成,成了全村第一个高产“冒尖户”。他为了户户高产,就在家里办起了“水稻栽培短训班”,每期3——5人,时间一周。村西社员刘万成参加短训班后,刘正阳教他分析土壤、水源情况,帮他育秧、移植、追肥、除虫。刘万成按照科学种田,亩产达到了1,200斤。
学技潜心钻研
“硬骨头六连”的战士服役保卫祖国时,绝大部分人是神枪手、神炮手和技术能手,退役建设祖国时,也勤学苦钻,成了生产上的多面手。吕振团退伍后被分配当了农机员,管理各种农业机械。他用退伍金买了有关拖拉机和农机维修等10多种书籍潜心钻研,蹲在停车场观察老驾驶员排除故障,弄懂了就动手修理。在考核中,他以优异成绩领取了驾驶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