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台湾村落和城镇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3
第4版()
专栏:台湾风情

台湾村落和城镇探源
十七世纪初,由于闽粤移民的辛勤垦拓,台湾的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并渐渐地形成了初期的村落。地理环境对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台湾海边及河口的村落多为明末及清代以来的移民登陆点。移民以泉州人为主。泉州人善经商,因此这些村落与大陆的贸易一直持续不断。但由于海边土质不佳、风沙太大,因此这些村落发展受到限制,而清代以来的大城市都出现在内陆的平原和盆地上。台湾城镇始建初期是环植刺竹,如新竹城原先的旧名就叫“竹堑”,后来才渐渐改为石城砖城。住在各地的泉州人、漳州人和客家人常常因利害关系而发生械斗,因此有的城镇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据传,道光以前,新庄是客家人的天下,在道光二十一年的闽粤大械斗中,客家人败后迁中坜。今天的新庄街头尚遗留有客家人当年的三山国王庙。入台较晚的粤东客家人多聚居山区丘陵地区,形成所谓的“客人仔庄”。
清代的台湾封建社会中,有的村落是地缘性的,有的是血缘性的。泉州移民和漳州移民从不相混,因此在台湾各地现在仍有“泉州厝”、“安溪寮”、“同安厝”、“兴化店”、“海丰仑”及“潮州”等地名。这类村落中总有地方神的庙宇。泉州人供奉广泽尊王,漳州人供奉开漳圣王,安溪人供奉清水祖师,同安人供奉保生大帝,客家人供奉三山国王。走进一个村落,只要观察当地的古庙便可追溯其历史渊源。至于血缘性村落,则源自于早期的大家族制度。各族都希望人丁兴旺,以增加劳动力,扩展生产力和社会势力。这类血缘村落的精神中心即为“祠堂”。在金门,几乎每一村落都有某姓的家祠或家庙。因此,基于地缘性的同乡聚居或血缘性的同族聚居是台湾早期村落的重要特征。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商业发达,还有一种基于商业利益的同业聚居,有些街道被称为“米市”、“布街”、“鞋街”或“打石街”等,跟大陆内地相似。为防械斗冲突和盗匪袭击,台湾早期的城市中普遍筑有隘门,隘门多设于重要街道或两个区域之间。如今的台南、鹿港、朴子、旗山、大龙峒、艋舺、新庄等地还可看到隘门的遗迹。鹿港后车里现存的一座隘门门额上题的“门迎后车”和台南鞋街隘门门额上的“春暖鞋街”颇耐人寻味。
综观台湾村落和城镇的形成及取名,都和祖国大陆是一脉相承的。
  子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