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写出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感——近年来报告文学漫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3
第7版()
专栏:

写出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感
——近年来报告文学漫评
朱子南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与现实生活、与时代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现实感、时代感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了它,便没有了报告文学的生命力。要发挥报告文学的战斗特性,就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强音,表现时代前进的洪流,冲决前进路上的障碍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的不少报告文学,在现实感方面是大大加强了。作家们避免了把报告文学写成传记文学的倾向,着眼于当前;避免了把报告文学写成猎奇文学的缺陷,立足于生活;也不满足于把报告文学写成一般的歌颂好人好事与揭露坏人坏事的文章,而是努力向生活深处开掘,揭示出人物与事件的内蕴,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
报告文学如何做到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强音?我觉得,不仅选择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描写的人物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更主要的,是要写出人物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要写出人物精神力量的源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是以引滦入津工程为题材的。作品以动人的笔墨,写出了我们民族智慧的凝聚,力量的凝聚,表现了我们民族在四化这个崇高目标下所迸发出来的一股激流。引滦入津工地上的千军万马,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地区,这里涉及到军民关系,部队和地方的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等等,如果不是以大局为重,很可能出现互相推诿扯皮、工程建设困难重重的局面。但是,引滦工程建设者们却以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同心协力地谱写了一部气势磅礴、协调一致的交响曲。你看,部队某部和当地的老百姓,在引滦入津工程中又凝聚起来了,共同的目标,融化了他们过去之间的疙瘩;施工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凝聚起来了,出现了“月夜追‘韩信’”的动人场面;来自70多个单位的一百多号人组成的一支新连队,凝聚在英雄的集体中,他们以沉思后的觉醒,创业者的尊严,创造了一个个无愧于“大禹的子孙,引滦战士”称号的英雄业绩;远在万里之外的一位引滦战士的未婚妻,也凝聚在一个目标里,欣然举行了一个别致的婚礼……,一句话,作品写出了凝聚我们民族的种种品格——勤奋、顽强、不甘落后、奋发向前,以强烈的时代感表现了我们民族是怎样在新的征途上焕发出锐不可当的气势和精神的。黄宗英的《小木屋》(《人民文学》1983年第6期)写了感人至深的生态学家徐凤翔的形象。她顾不上料理自己的生活,切葱花要问切成零点几厘米长;肩上被草虱叮住了,却还在谈它的刺吸式口器,谈要不要留下这完整的草虱标本。作者以抒情的笔致,感人的细节,写出了一位把全身心都交给林学事业的科学家的心灵。我们从作者所写的这一知识的苦力,智慧的信徒,科学与文化的“朝佛者”的形象中,体察到了为祖国事业而甘愿献身的炽热感情。努力反映时代的风貌,写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这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强烈的现实感的一个表现吧。
我们时代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他们的思想境界、生活情操、精神风貌,他们的执着的追求、坚强的意志、奋进的步伐,无不刻有时代的印痕。努力写出当代英雄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强烈现实感的又一表现。刘宾雁的《全凭这颗心》(《人民日报》1983年7月28日)写了朱伯儒的故事。作者没有停留在当代英雄先进事迹的叙述上,而是努力开掘下去,从人物事迹中显示出人物行动的“思想基础”:“他凡事先为别人着想,个人不怕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死硬到底。”然而,这“思想基础”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作者写下了关键的一笔,而又通过形象来加以具体化,使人感知到了,朱伯儒是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而不仅靠忆苦思甜和背诵语录来维持他心中革命的老本儿,这才使他逐渐养成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丰富,不断地锻炼,不断地追求,这不正是当代英雄们的性格特征吗?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写了一位既有聪明才智,又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厂长邵奇惠。作者的落笔显然并不着意于邵奇惠经历的传奇色彩,而是关注于我们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当今的时代中如何释放他们的知识能量;作者的目光也显然并不局限于邵奇惠个人,而是通过他,写出我们的一代知识分子是怎样在大时代的弯弓上,如脱弦的响箭,呼啸向前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不少人来说是生命中的空白,邵奇惠却在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的储藏,即使以清白之身而被关进囚室时,他也没有让时光白白流过,而是在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自学了工科大学机械系头三年的全部课程。进入历史新时期,生活把他推到领导岗位,担任了一个有3,000职工的大厂的厂长。担子不轻呵,要把生产、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他深切地感到了背上纤绳的沉重。但是,他没有叹息,没有后退,而是抖擞精神,奋力向前。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参加党的当初,就知道要面对困难,面对斗争,而在这些困难和斗争的后面,有无限光明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景!”《在大时代的弯弓上》中的邵奇惠仅是一个普通的厂长,但我们从中不是感受到了时代的旋律,体察到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吗?翟禹钟、战信佳的《猛士》(《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3期),安峰的《千斤顶》(《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4期),塑造了两位受命于困难之际,在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了有声有色的活剧的改革家的形象,也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深入到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他们的意志、品格、追求,这正是报告文学所要求的时代感的强烈表现。
近年来报告文学强烈的现实感还表现在反映社会前进的鼓点,指点生活的步伐上。这些作品,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和意志,理想和向往,他们对未来的热切的追求和信心,使人们通过具体的事实,生动的形象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作品所写的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是个别人物,但这些人和事,无不联系着生活的大海,体现着整个社会的风貌,反映着时代前进的心音。邓友梅的《说说故乡平原》(《人民日报》1983年2月26日)落笔于山东平原,以故乡的“人均集体分配达到280元”这一消息起兴,纵横交叉,组织材料,使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作者的视野并不局限于一隅,而是从高处着眼,体察到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我们的四化建设,需要大批的人才。怎样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把人才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贾宏图的《她在丛中笑》(《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7期),从这个角度,介绍了一个三百人小厂的支部书记陈秀云发现和培养了一个副省长的故事。当然,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怎么能这么说!我们谁不是党培养的?”无私才能无畏,还在1970年,她就敢于起用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的安振东,让他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在安振东研制一项国家急需的新产品时,她又给予巨大的支持,甚至不惜承担一切风险。今天,安振东被选拔为副省长了,她呢?作品以深情的一笔点题:“她在丛中笑”。作者没有以安振东为主要表现对象,尽管安振东的经历足以构成一篇引人入胜的报告文学,而是以陈秀云为描写的侧重点,力图从时代的要求上回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报告文学不能以反映生活的表象为满足,也不能仅仅写出存在于生活中的矛盾就算完篇。透过现象反映社会矛盾斗争的本质,在具体图象中揭示生活的内涵,从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剖析中进一步探究它的底蕴,提醒人们注意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的绊脚石,认识现实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实质与根源,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强烈现实感的又一表现。王兆山的《一个搞科研的和一个管科研的》(《山东文学》1983年第3期)开头部分,就把矛盾的双方端了出来,又以对比鲜明的笔致,揭示了矛盾双方的性格特征。一个搞科研的,带着病躯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科研项目献身;一个管科研的,奉行着“顺我者昌”的人生哲学,对“逆我”搞科研的肆行刁难、打击。管科研的,作为“一个小小的副处长”,为什么如此有恃无恐,任意妄为,作者在“附记”中所加的这一笔,含蓄,言似尽而意不尽,把进一步思索的权利交给了读者。作品没有流于就事论事的描述,而是通过形象以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报告文学强烈的现实感还表现在作品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全新的关系上。萧复兴在《老人与海》(《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中写了老王一家对邻人老董夫妇的照顾。他们非亲非故,但老王搬家却连同瘫痪了的两位邻居一起迁进了新居,而新居,也并不宽敞呵!老王家别无他求,如作者所说,不过以一滴滴小小的水珠,尽力去滋润着老人那业已干涸的心田。作者写的似是日常琐事,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一派时代的新风。韩少华的《继母》(《当代》1982年第6期)写了一个后娘的故事。如作者所描叙的,在“人与人之间关系”这幅似是永恒的背景前,在“后娘难当”这项古老的命题上,刘秀珍用一个中国劳动妇女所特有的温存体恤,用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坚韧豁达,做出了自己全新的答案,表现了一种高于亲缘、血统的高尚情感。
要使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对于作者来说,就要站在时代生活的前列去观察,去认识社会现实,把握住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趋势,如基希所说,写出“变化中的前景”。陈祖芬在第五届全运会后西去的列车上,见到了旅客们围着篮球运动员陈月芳问长问短的情景,感觉到了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股体育热?仅仅是体育热?她的《热和爱》(《新观察》1983年第22期)就是在敏锐地把握了生活后写下的,作品揭示了在这股体育热中蕴藏的爱国热!
强烈的责任感也促使报告文学作家去探求心灵之光与时代风貌。这个责任感,就源于人民的需要。没有与人民声息相通的感情,没有为时代而呐喊的意愿,就不可能有一种急迫感去驱使自己追踪时代的脚步,写出我们时代的风光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