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农民画打开了艺术创造的新局面——看綦江县农民版画展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3
第7版()
专栏:

农民画打开了艺术创造的新局面
——看綦江县农民版画展览
蔡若虹
紧接着农业丰收之后的农民画的丰收,实在令人欢欣鼓舞!在綦江县农民版画展览会上,既看到了农民丰衣足食的生活面貌,又看到了农民慧心巧手的精神面貌。生产劳动的高涨,推动了艺术创造的高涨;艺术创造的群众化,又将促进精神文明的深化和普遍化;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有了后者就巩固了前者。——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群众艺术的一条发展规律,是一条值得专业的美术家们探索其中奥妙的艺术发展规律。
在展览会场上,来自四川綦江的农民版画作者杜国成(生产队长)对我说:“我们是来向美术家学习的。”我说:“不,应该是美术家向你们学习。”这不是应酬话,这句话是从我心坎里说出来的。
近年来我常常想到,一个精神空虚、感情枯萎的人是画不出象样子的艺术作品的。尽管从他的嘴里能够说出几十几百个“美”字,可是画面上终究是空空洞洞,顶多不过搞一点色彩游戏而已。同时,我也常常想到,只有善于创造生活的人们,才真正懂得生活的美,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美好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过去的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的作品中可以证实这一点;从现在的綦江农民版画作品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有人问我,你看了綦江农民版画这么高兴,你到底在这些作品中发现了什么呢?
我说,我首先看见的是那种热火朝天的生活和劳动。当然,劳动生活的场面在别的绘画作品中也是常见的;可是在农民版画中出现的劳动生活场面,总好象多了一点什么。到底多了什么呢?于是我想,当我正在看画的时候,常常有这些版画的作者指着画面给我作介绍:“你看,这是我们搞的索桥!”“你看,这是我们搞的水库!”“你看,这是我们挖的荷塘!”“你看,这是我们搞的水电站!”……作者们这些介绍,使我慢慢地醒悟过来,我开始想到,原来作品中多出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这个重复了多次的“我们搞的”,以及由于“我们搞的”而产生的那么深厚那么火热的感情。这是十分可贵的感情,这是只有生活的创造者所特有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也就有了“搞了再搞”的勇气;有了这种感情,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有了这种感情,就可以产生把“无”变成“有”、把贫困变成富裕、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壮志雄心;有了这种感情,别人不太注意的他们十分注意,别人不太爱惜的他们特别爱惜,别人不觉得美的他们认为非常非常美。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他们是这些事物的创造者。同样,也就因为有了这种感情,他们在艺术实践的尝试中,几乎无限制地扩大了创作题材,凡是他们自己搞的,他们都想从作品中表现出来。他们画自己的创造物,也画正在进行的劳动创造;他们画粮食、水果、牲口、沼气灯、瓦窑、新房,以及青山绿水;他们也画劳动的艰苦、劳动的欢乐、劳动的威力,以及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豪情。当我从作品中看到他们把过去青黄不接的闹饥荒的“二三月”,改变为现在佳肴满桌的丰饶的“二三月”的时候,怎么不教人从心坎里感到欢欣鼓舞呢?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正是因为农民具有那种改天换地的劳动精神和对于劳动成果的一往情深的热爱,他们就敢于在艺术实践中冲破那缺乏技术修养的难关,创造出一种超越陈规旧习的表现手法。这种特点过去在金山农民画中初露头角,现在在綦江农民版画中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们抛弃了“写实”的老框框,让观众从墙外可以看见墙内,从楼下可以看见楼上;他们废除了固定不移的视角,让俯视与仰望并行,让微观与宏观共处;他们扩大了想象的空间,让高山踩在脚底,让道路伸到天上;他们打破了时间的约束,让白天镶嵌着黑夜,让昨天伴随着今天……。总之,他们是意到笔到,随心所欲。可是,集合在画面上的这些不合情理的、互相矛盾的事物,却被一定的生活逻辑和思想逻辑调解得比较和谐,既能让观众看懂,还能理解到它的来龙去脉。从具体的作品看来,我认为,形象上的“不似之似”,来源于生活中的“神与物游”;艺术的稚拙、天真,离不开情感的执着、奔放。火热的生活理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相结合,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与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这就是綦江农民版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因此,我认为它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当然,綦江农民版画的特点是和我国民间美术的特点一脉相承的。这是老树上的新花,传统的继承落后于艺术的发展,这和作者们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綦江农民版画的成就,还只是尝试中的成就;如果专业的美术家能够从中吸取教益,对于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