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红旗猎猎向井冈——评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3
第7版()
专栏:

红旗猎猎向井冈
——评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
胡光凡 周颂喜
湖南省电视台和湖南省广播电视艺术团联合录制的七集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是根据柯兰、文秋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它以“马日事变”后到秋收起义前夕这一段革命斗争历史作背景,描写了以赵志仁、赵志高、薛秀梅、徐小萍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为寻求国家、民族和广大工农群众解放的道路,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曲折经历和英雄事迹,以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同志亲手开辟的把中国革命由失败引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歌颂了毛泽东思想。
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在原作提供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艺术再创造。它删节了原作的一些枝蔓,集中突出了赵志仁、赵志高兄弟的英雄故事;同时运用电视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手法,渲染和加强了原作本来就有的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和地方特色。而它的成功更在于通过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几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的,首先是赵志仁、赵志高兄弟的英雄形象。特别是乡农会委员长赵志仁的形象更为丰满些。编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把人物放在富于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典型环境中,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第四集《乱世投军》中,赵志仁在武汉湖南旅鄂同乡会会见昔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学谢铭武的一场戏,颇见思想深度和艺术光彩。从欣然造访,悄然回避,到最后拂袖而去,一连串富于个性特征的行动和动作,有力地表现了赵志仁嫉恶如仇,决不与背叛革命的旧友同流合污的革命气节。第六集《铤而走险》中,谢铭武假释赵志仁这场戏,更是戏里有戏,扣人心弦。这一场本来是反动军官谢铭武、地头蛇孟大同赵志仁之间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的戏,一下子急转直下,变成了敌人内部狗咬狗之争的戏。赵志仁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谢铭武和孟大之间的矛盾和此时此地各自的心理状态,略施小计,就使孟大和谢铭武互相拚杀起来,自己则趁机脱险。观众看到这里,不能不对赵志仁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革命精神和可贵品质,表示由衷的钦佩。赵志仁的动人形象,就是在这样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
起来的。 《风满潇湘》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点,是写英雄人物不神化,写反面人物也不简单化。赵志仁和赵志高是编导者全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但是出现在屏幕上的赵家兄弟,又是普通的劳动者和共产党人。他们智勇双全,但是他们的勇,是革命者那种无私无畏、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他们的智,是革命者正确分析敌我形势、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克敌制胜的智,而不是那种神仙和“超人”式的刀枪不入、神机妙算、逢凶化吉的“勇”和“智”。在尖锐复杂的敌我斗争环境中,赵志仁和赵志高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赵志高打罗家大院的失利,赵志仁的几次险遭暗害,就是例子。但不论他们的智和勇,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都是有具体的客观环境和性格逻辑做根据的,所以使人觉得他们是既可敬可爱而又可信的英雄人物。
同样,《风满潇湘》对敌人营垒中的人物的描写也没有简单化。孟大虽然是地痞流氓出身,但是他身上并不是只有流氓气。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当他知道赵志仁去发动兵变时,他并不贸然地跟踪追击,以免自投罗网,继而又设计出“一箭双雕”的计谋。这说明孟大的确不是一个等闲的地头蛇,而是一个颇具反革命手腕的小政客。他死心塌地从事反革命勾当,念念不忘升官发财,这是他的剥削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但他三次伸手要官要权,手段各不相同,又不能不说明他的极端狡猾。
由于对敌营中人物的形象没有简单化、脸谱化,这就使得革命英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殊死斗争,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更加突出了革命英雄人物的审美教育力量。
《风满潇湘》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还有些不足之处。从整个剧情发展来看,开头的戏稍嫌拖沓,农村的戏略逊于城市的戏。人物塑造上也留下一些瑕疵。比如前面突出赵志高不会骑车、不会骑马的狼狈相,对照他后来在岳州与孟大一伙周旋和攻打罗家大院时表现出来的精悍英武来,就显得不很协调。最后赵志仁策动兵变时,竟然对孟二、朱八等人的破坏,事先毫无警惕和防范,致使兵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欧阳亮被枪杀,似也难以令人信服。但尽管有这些不足,一个地方的电视艺术部门能投入最大的力量来创作表现党和人民的伟大历史功勋的电视剧目,这种热情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赞扬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