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发挥上海优势 迎接新的挑战——上海一些科技界人士同本报记者谈技术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4
第3版()
专栏:

发挥上海优势 迎接新的挑战
——上海一些科技界人士同本报记者谈技术革命
本报上海记者组
在当前国际上大量采用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上海科技界正在密切注视和跟踪世界最新的科技动向,并且围绕制定上海市科技长期规划工作开展认真的调研、预测和论证,力求加快步伐,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怎样发挥上海优势,迎接新的挑战,已经成为当前上海科技界的中心议题。本报记者在上海走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他们发表了很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把微型机及其应用作为重点来突破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涂克仁对记者说,八十年代世界上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是微型机,它在国外是发展最迅速、最活跃、更新期最短的技术之一,它已经渗透到工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型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合作,将使整个社会的信息得到科学管理,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社会。因而,无论从当前或长远看,都应该把微型机及其应用作为重点来突破。
他说,上海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要使产品结构来一个非常规的改革,发展内含微电脑的产品是重要的途径。我们从1975年开始研究微型机,到1979年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并逐步向国产化发展,质量并不差。目前,上海有一批专业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各行业也在搞电子计算机,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微型机已开始在工业、财贸、交通、邮电、教育各个领域广泛采用,产生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微型机研究室负责人徐培南认为,上海发展微型机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又以应用为归宿,总目标是为国民经济服务。他对加快上海微型机发展提出三条建议:一要着重抓起步快、投资少、容易见效的应用项目,抓好应用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二要把微型机科研、开发、生产、应用四方面组织起来形成联合体。目前,建立微型机工业是迫在眉睫的事;三是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特别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抓上去,使计算机工业发展有坚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讲师张然强调,培养计算机及其软件人才,极为重要。他认为,必须以最新的计算机设备武装高等学校,普及计算机教育,特别要采取有力措施轮训软件技术人员。计算机软件知识四五年更新一次,而我们技术人员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对新东西所知甚少。现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高级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开发,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为此,必须普及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推广国外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促使我国软件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按人类需要改造生物的时代已经到来
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生物工程的兴起,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操纵遗传物质按人类的需要来改造生物,利用生物。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仲承说,所谓生物工程(包括遗传工程),就是指人工操作活细胞或细胞组织,强迫它生产出必要的物质。这种新技术一旦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改变生产过程、产品结构,使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他说,生物体是无所不能的,过去工农业生产必须在特殊条件
(高温、高压)下实现的事物,生物体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比如,基因工程进入农业,就可以按人的要求造出抗旱抗盐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工业,可以把不能食用的石油产品、纤维产品变成食物或饲料。总之,生物工程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制造出一切所需的产品。当然,这不是马上可以做到的,需要作艰巨的科学探索,但能够做到,这是毫无疑问的。
郑仲承说,世界各国对生物工程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各国采取的对策主要是把它列为本国科技优先发展的项目,给予巨额投资,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基础研究。我国势必要这样做。我国生物工程的研究起步并不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海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制剂、植物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全国属领先地位,有些项目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上海有较强大的设备和技术力量,用生物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和轻工业,这个工作也已经开始。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目光,做扎扎实实的工作,防止急躁情绪。
当前应该怎么办?郑仲承建议,在1990年前,上海应该抓住医、农、酶三方面作为重点,组织攻关。医药方面抓抗生素的技术改造;农业方面抓抗逆抗病的新品种;酶制剂则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应用范围。为了加快步伐,应改革管理体制,成立全市性生物协调开发委员会,对各系统各单位的研究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还应成立生物工程供应中心,保证原料、仪器、情报的供应。目前资金短缺,而国家一时不能拿出更多的钱,可以采取“以改造养科研”的方针,即在生物技术应用单位,在取得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开发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这可以作为一项技术政策肯定下来,以支援生物工程的研究工作加快速度。
不自满,不气馁,攀登激光技术新高峰
谈到激光技术,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翁文泉对记者说,我国的发展速度并不慢。世界上第一台固体激光器在196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在1961年诞生于长春市。激光技术的应用首先在医学上打开局面,此后又应用于通讯、金属加工、计量检测等领域,并且获得成功。一门技术,在短期内得到这样广泛的应用,是少见的。但由于激光器件的性能不够稳定,配套产品质量差,因而,研究工作一度冷却下来,有些项目中途夭折(国际上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几年形势大为好转。目前全国已拥有一支科研大军,研究单位有100多个。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激光研究专业队伍已有3,000人,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很有水平的成果,使不少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运用于医疗上,获得一定的国际声誉。上海复旦大学在基础理论和新型激光器的研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激光的元件多在一些条件很差的工厂中生产,激光器的质量长期上不去,总的说来,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仍然很大。针对这种现状,翁文泉说,有了成绩,不应自满;看到差距,也不必气馁,关键是要树立发展激光的长期战略思想。目前迫切需要制订科学的全面规划,对影响激光工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要进行综合分析,对与激光发展有横向联系的各专业部门的关系要理顺,形成横向的网状结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鼓励“母鸡生蛋”。到处撒胡椒面,什么事也办不成。只要有正确的规划和技术政策,我国激光工业一定能攀登新高峰。
抓好技术革命的“先行官”——新材料
材料是人类跨越时代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无一不依赖于新材料的特有功能和效用。大面积超纯单晶硅和多晶硅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就是明证。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已经形成了新材料产业群,而且把它列为优先发展的主要项目。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副主任姚文沛对记者说,我国这方面工作与国外比,落后了一二十年,深感责任的重大。由于上海有一个条件较好的新型材料基地,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理应加快前进的步伐,走在全国的前面。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奋斗十几年,把上海建成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中心。战略重点应放在与信息、能源等新兴工业相关的经济效益较大的新材料上。例如,敏感材料及传感器,首先要抓紧。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的头脑,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五官,忽略了传感器,势必“大脑发达,而五官迟钝”,计算机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姚文沛认为,对国际上正在组织攻关而我国尚属空白的重大课题,必须统筹安排并作布局,组织部分人力进行研究开发,力争赶上先进行列,并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创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必须加强。现在,研究所和高校不重视基础研究,其结果是不能揭出材料的内在规律,只好凭经验摸索,犯了“欲速则不达”的毛病,研究工作事倍功半。对一些重大项目,一定要组织联合攻关,克服目前存在的各自为政,盲目竞争的现象,同时纠正基础研究、材料开发与应用、生产三个环节严重脱节的现象。
重视智力开发 迎接“知识革命”
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师徐琳向记者提出,在新技术不断突破,工业面临大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将面临“知识革命”。
他说,从世界形势看,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新的知识和信息,有人说世界面临“知识革命”,这并不过份。三十年前,人类知道的化合物大约有100万种,而目前却有400多万种,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边缘科学、横向科学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综合”已并非一般传统观念那样拼盘式的叠合,而是一种有机化合的再创造。与此同时,科学家、专门家之间的专业跨行、合作与转行等现象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大特点。这里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传统的单一专门的知识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广泛结合性的需要。上海不少老知识分子感到知识老化的威胁,他们正在热烈地追求知识更新;大学生毕了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而不过是深造的第一步。他们在实践中不仅要把课堂知识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而且要扩展专业知识,学习多种专业,适应新情况。“一次性教育”已成为过去。社会需要一专多能。这种形势告诉我们:在新的工业革命过程中,知识劳动者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智力开发,人才培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工作势必愈来愈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否则我们可能被国外的新技术甩得更远。其次,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大纲,教育方式也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也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了。
树立战略眼光 认真抓好科技规划
许多科技界人士在同记者谈话中谈到,发展尖端技术,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要认真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战略目标。大家有一种担心,上海的科技规划会不会落后于形势?
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展预测处负责人方开炳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他说,制订长期科技规划愈来愈具有迫切性。我们过去搞这种规划,目光比较短浅,调研、论证不够,内容面面俱到,象个大拼盘,加上有不少主观成分,造成决策不力或失误,这种历史教训应该记取。
1983年是上海在规划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市委、市府领导都很重视,由一位副市长挂帅。我们采取科学方法,分两步走,用系统工程方法控制规划全过程。第一步是调研、预测、论证阶段,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春节前后即将结束,为第二步正式制订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的各方面专家有1,000多人,这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工作最细的一次。
他说,上海的工业生产现状看来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上海面临能源短缺、原材料紧张、场地拥挤的严重局面。传统工业有些很可能成为“夕阳工业”,没有多少发展前途。世界上如果出现工业革命,将给上海工业指明一条出路,一个自我改造的极好的机会。从国内来说,上海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我们将紧跟世界工业发展步子,建立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我们已经初选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软件、信息处理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光纤通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新材料等17项,作为优先发展的专题。对这些专题,我们将打破行业界限,集中各方面有战略眼光的专家进行调研、预测、论证。事实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规划中的第二件大事是抓重点行业。上海应该首先去发展那些经济效益大而又能用新技术去武装的行业,在产品结构上来一个革命,使它们别开生面。如纺织业,只有采用微处理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我们经过初选,决定抓40个重点行业。当然,由于财力、人力有限,哪个优先发展,还需经过综合评价,最后定案。
他说,与此相应的是要解决重大社会生活问题:如环境污染、住宅建设、城市交通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经济、技术发展起保证作用,否则将困难重重。这方面上海有深刻的教训。我们在规划中把它列为重要组成部分。
他最后说,一年的实践,有很大的成绩,上海科技人员不仅对搞好长期规划有了信心,而且有了共同的战略思想,前进的步伐更坚定更一致了。我们有勇气来迎接新的挑战。上海工业将在这场斗争中从根本上改造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