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中——记离休红军老干部陈春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4
第5版()
专栏:正气篇

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中
——记离休红军老干部陈春林
在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人们经常看到一位两鬓斑白、身着军装的红军老干部在山间田野忙碌着。他就是离职休养的原南疆军区副政委陈春林同志。这位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南征北战,在保卫和建设边疆中奋勇当先的老同志,1975年独自一人回到家乡,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继续做着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陈春林的家乡沿背大队,地势高、水源缺,十年就有九年旱,要发展生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陈春林白天背上水壶,扛着锄头,翻山越岭,勘察水源,晚上找老农座谈、研究,搞出了在村后一个山坳修建水库的方案。大队修水库没有资金,他把自己一大笔积蓄献给了队里;没有材料,他自己出外去采购;没有技术人员,他去县里请来一位工程师。水库动工了,他赤着双脚,风里来雨里去,垒堤坝,挖土方,凿顽石,疏渠道。
由于水库施工需要,有些人家的祖坟必须搬迁,一些群众受旧思想的影响,担心这会坏了风水,贻害后人,不愿迁坟。陈春林家的祖坟离水库几里远,不影响施工,但为了说服群众,他做好弟弟一家的思想工作,把祖坟迁到另一座山岗上,腾出一块好地给队里造了田。在老陈带动下,水库工区的坟都被迁走了。经过三个冬季的艰苦奋战,一座蓄水40万立方米的水库落成,附近几个生产队的540多亩农田受益,旱涝保收。
1978年大年初一,陈春林把大队、生产队的干部请到自己家里。他建议把生产队划分几个作业组,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到人。有人赞成,也有人怕担风险。陈春林找来有关文件和资料,同队干部们学习讨论了三天,终于统一了思想,制订出承包责任田的具体方案。春节过后,陈春林又带领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到外省走了七八个县,学习先进社队的生产经验,旅差费都由他支付,还选购了1,600多斤水稻良种回来推广。
结果,这一年几个生产队都获得大丰收,粮食亩产由上年的六七百斤猛增到1,280斤,一举还清了国家贷款,还交售好几万斤超购粮。
陈春林又自己拿钱去外地买来水轮机、发电机,在水库旁边建起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使边远的山村出现了夜明珠。有了电,他又买来碾米机、磨粉机,在队里办起了加工厂,既为群众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又给集体增加了副业收入。他还帮助大队筹办了图书室、文化室、“青年之家”,组织群众和青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开展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
在战争年代,陈春林担任过359旅医院的领导工作,懂一些基本医药知识。回乡后,他见山区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不方便,又自己花钱购买药品,主动当起了“义务医生”。村里谁家有人头痛脑热,他总是随叫随到,送医送药上门。农忙时,他把药品带到田间,一边劳动,一边为群众治病。全村200多人,几乎都请他看过病,用过他给的药。村西有个名叫陈昔珍的孤独老人,常年患气喘病和腰病,生活难以自理。陈春林经常去帮助他挑水做饭,洗衣刷碗,打针送药。陈昔珍含着热泪对他说:“老哥,你年岁比我大,又是个大干部,这样照顾我真过意不去!”陈春林安慰他:“我过去受伤,住在素不相识的老乡家里,人家还冒着生命危险照顾我、掩护我呢”陈春林一直伺候他到去世,给他安了葬。
1983年春天,陈春林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腾出了一幢公用房子,请人按照医院设计要求进行修缮,安上电灯,打好水井。然后,他又穿梭般地往返于这个县社有关部门,请调医务人员。他经过八个月的奔波,办起了一所公社医院南陂分院,解决了南陂山区六个大队群众治病难买药难的问题。
陈春林回乡八年,为群众办了一桩又一桩好事,而自己却没有向县社队伸手要过一样东西,也没有为一个亲友找关系安排工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奋斗篇。
本报通讯员 蒋思纯 贺桂堂
本报记者 曾祥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