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闯一条山区致富之路——访毕节县勇于开创新局面的青年农民梁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6
第2版()
专栏:

闯一条山区致富之路
——访毕节县勇于开创新局面的青年农民梁补
远山的积雪尚未消融,脚下的路还有些泥泞,我们走访了贵州省毕节县的造林专业户梁补。
1978年,梁补退伍还乡。家乡还是山穷水恶。
他建议把部分粮田改种烤烟,使工分值翻了一番;
他积极引进良种和新技术,想方设法弄化肥、农药,结果,让乡亲们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他还不满足,继续寻找理想的致富道路。“不能吊死在粮食这棵树上!山里人嘛,要从山这个‘银行’找钱花。”然而,人们毕竟在传统的影响下生活得太久,不会轻而易举就把这年轻后生的话放在心上。
1983年春,庄户们毫不吝惜地把成串汗水,撒进山旮旯里贫瘠而又不能割舍的土地里。这时,梁补却把两斤泡桐种撒进了自己的责任土。“梁老么怕是疯了!不种庄稼去种树,干这没‘生成’的事,看他到时候咋个啃泥巴、吃空气吧!”乡亲们摇头叹息,梁补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也气得老泪横流……
半个月后,梁补的试验失败了。过浓过早施放的两斤尿素,毁坏了刚出土的幼树。苗毁了,但没有毁掉这个青年农民寻找致富路的决心。他望着荒废的苗床,想起在地区科委工作的那位亲戚把泡桐种交给自己时讲的话:泡桐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树木,从气候、土壤条件看,宜于在毕节地区推广;因此,搞泡桐育苗,是一桩既有经济实惠又有意义的重大事情。“失败,失败算什么,重打炉灶另开张就是了!”梁补的妻子胡家美是与梁补同届毕业的高中生,给了丈夫最需要的鼓励。
“我铁了心,还要接着干!干脆一年不种粮食,把责任土、自留地都拿来育苗。搞好了,找一条都能走的富路;搞不好,大不了变卖家当。”
梁补自有他的见识,自有他的勇气。
汉屯到县城,往返80多里,他一天跑一个来回;打电话,他每天不止打一次……找地区科委的亲戚,找县林业局、区林业站的同志,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要转行搞林木培育,要承包育苗任务。3月29日,他终于同县林业局签订了培育四亩泡桐、二亩香椿、一亩杜仲苗的技术承包合同。
从那时起,连梁补自己也说不清为育苗投了多少资,花了多大力。他从信用社贷款560元,向私人借了一千多元,买化肥、农药、各种书籍。他索性把床铺支在地里,整出四分多苗圃,把自家分散成七八块的责任土和自留地都弄成了移栽树苗的备用地。
梁补终于敲开了成功的大门。一年不到的时间,育成了九亩多泡桐、香椿、杜仲、漆树苗,从去年冬天算起,到今春可出土二十多万株。售苗收入加上育苗补助款,减去各种支出,净收入可达五千元左右。然而,梁补的家里却没露出殷实的迹象:三间简陋的土房、一架摇摇晃晃的木柜,床头的铺盖都是梁补当兵的纪念品……“有钱了,可得用在要紧处。我估算着,自己掏出几千块钱,到四乡推销树种树苗,把邻近的中屯、王家坝、小坝公社和大方县小理区的农民带起来,把泡桐苗地的面积扩大到八百亩。”梁补还自费买下两千多元的树种,供邻里乡亲使用。他说:“等大家都富起来的时候,我再把钱往自己身上使吧!”
我们看着站在眼前的梁补,看着他种在土里的泡桐树:那尚无绿叶扶持的枝干,在萧瑟寒风中免不了有些单调,但我们想到,它一旦移栽到四面八方,在阳光下舒展开翠绿的叶片,能不壮丽地装点着春色吗?
(据《贵州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