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献身园林建筑的人——访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30
第3版()
专栏:科学家专访

献身园林建筑的人
——访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金涛
和他在一起交谈,你会感到他身上有一股火一般的激情,这是陈从周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人们还会记得,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现了一座中国民族风格、以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为蓝本的庭园——“明轩”。这座具有明代风格的苏州园林,便是陈从周教授构思的。当时,它轰动了大洋彼岸,受到美国建筑学界的赞赏。
1938年,陈从周到上海入之江大学。这时,他已经立志探索中国园林的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这门科学,融汇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建筑、文学、绘画、美学……全都包罗在它的范围。陈从周深知,“膏之沃者其叶茂”,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就无法领悟园林艺术的真谛。后来,他在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和同济大学执教,开过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中国营造史等课程。1946年,他还拜张大千先生为师学画。
他从青年时代便走出书斋,到各地查勘湮没在城坊中的名园。解放前,他不辞劳苦,到处奔波,不知吃过多少“闭门羹”。但是,他凭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拍下许多珍贵照片。如今不少园林早已片瓦无存,幸亏陈从周早年收集了它们的第一手资料,得以窥见其原貌。
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陈从周常说:“学问是积的,积学如聚宝,做学问要做到手勤、脚勤、脑勤”。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园林建筑科学研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昔日门常关的私家园林敞开了大门。他在同济大学执教的同时,对苏州、北京等地的园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并结合历史文献,鉴定了许多众说不一的古建筑、古园林,发现了一批久已湮没、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代园林建筑遗址,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古城扬州著名的古园林——片石山房的发现,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他曾多次来扬州调查,却遍访而不得。几个月过去了,一天,他徜徉在寄啸山房的庭院,隔着一堵高墙,忽然瞥见邻院树影中露出一座高耸的石山。他惊喜若狂,攀墙窥然。经过鉴定,湮没几百年的“片石山房”遗址终于重见天日了。
在陈从周的一生中,类似的经历不知有过多少次。他是怀着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虔诚,从事古园林、古建筑的调查、研究的。上海的豫园、秋霞浦、方塔、龙华塔,连云港的海青寺塔,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这些著名的园林和古建筑的修复,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他已出版了《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与住宅》等著作。最近,他的专著《园林谈丛》等陆续问世。
如今,年逾花甲的陈从周,壮心不已,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建筑科学,他正在用唯物辩证法总结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祖先缔造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附图片)
陈从周教授在调查园林建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