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6,000人与100万吨钢——记津巴布韦奎奎钢铁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3
第3版()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6,000人与100万吨钢
——记津巴布韦奎奎钢铁厂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奎奎,是津巴布韦一个人口不多但名气挺大的小城。它的出名,原因有二:一是位于这个国家的正中央,距全国三个最大的城市一般远;二是附近有一座拥有职工6,000人、年产100万吨钢的钢铁厂。
奎奎钢铁厂矗立于铁矿石、石灰石遍山野的红崖谷中,它的两座炼铁炉气派不凡。一座高64米,一座高72 米,分别建于1961年和1975年;目前,它们除炉壳外,里里外外都换上了从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南非进口的先进设备。
炼铁车间主任告诉记者,这种“换脏手术”很有好处:“既省钱,又省时,最重要的是能及时采用别国的尖端技术装备。这对炼出数量多、质量高的钢,是不可缺少的”。现在高炉全由电脑自动控制,每班值班人员只有4人,他们坐在操作室里看看仪表,按按电钮,轻松自如。
当然,按照总经理库尔特·古恩先生的办厂思想,“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管理和技术队伍,比设备更新更重要”。该厂十分重视人才的吸收和使用,这是生产效率较高的奥秘之一。据了解,厂里对各级人员都有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要求。全厂26个车间、部门的领导人必须持有大学文凭;总经理、经理及总工程师大都留过洋或具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他们都学有专长,有职有权,能够有效地发号施令,把一个现代化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工厂还规定,行政领导必须懂技术,不称职的要么调离,要么送去进修业务。
工厂对智力投资很舍得下本钱。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一是就地培训。厂里建有培训中心,分期分批训练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脱产或不脱产。二是保送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到国内大学和学院带薪学习。三是选派工厂将来发展的骨干力量到国外深造。去年就有18个人获选。陪同我们参观的工厂劳资关系官员马多伊当过车间记录员、副炉长、炉长,在担任现职前,曾专门接受过脱产培训。他不仅熟悉各车间、部门的人,对技术问题也能讲出个所以然。我们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说:“逼出来的。”
工厂培训中心主任对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表示很满意。他认为,工厂把学历和技术水平高低作为加薪晋级的主要依据,可以促使每个人认真学习。工厂已宣布,这两年准备在培训班学员中选拔18位学习成绩优异者担任车间正副主任。他说,“你想,谁不努力争取这个机会?”
奎奎钢铁厂的传统市场是中东和西欧。这几年,欧洲各国钢铁生产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普通钢材销路很差。但这家工厂早在几年前就作出很有远见的市场预测,决定了试制、转产一种高档优质特种钢,因而突破了欧洲国家的保护主义壁垒。去年,英国一家轧钢厂一次就定货1万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公司也纷纷向该厂寄来订单。新近出版的《津巴布韦工商业年鉴》对该厂的成功作了如下的评价:“当世界上许多钢铁厂由于钢价下跌、成本提高、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原因而纷纷倒闭之际,奎奎钢铁厂却找到了新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经营方面的远见卓识。”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红崖谷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珍宝”。正是奎奎钢铁厂,使这千万年埋藏地下的瑰宝闪射光华,造福于津巴布韦人民。(附图片)
奎奎钢铁厂的三号高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