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青海省委关心少数民族牧民的衣食住行 积极引导牧民过社会主义新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5
第4版()
专栏:

青海省委关心少数民族牧民的衣食住行
积极引导牧民过社会主义新生活
本报讯 记者张岩、孔晓宁、董瑞生报道:在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青海省委积极指导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藏族牧民,善于使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引导他们过社会主义新生活。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以上,其中以牧业为主的藏族同胞有100多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青海牧区生产发展很快,各族牧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如玛多县1982年人均收入达501元。但牧民还不善于使用和支配他们的劳动所得。据对这个县的黑河公社部分社员收支情况调查,他们用于购买马匹、帐房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钱仅占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不少牧民宁肯住透风漏雨的帐房、吃糌粑,却花费一二千元购买獭皮、玛瑙、珊瑚等贵重品装点服饰。针对这种情况,青海省委把指导牧民过社会主义新生活,当成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列为青海省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引导牧民逐步养成卫生习惯,改变食物构成,改善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
青海湖畔的莫湘滩,是个以藏族社员为主的牧业村,也是全省普及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地方。过去,这个村60%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一年来,由于政府狠抓了成人扫盲、青少年的教育,全村读书识字蔚然成风,儿童入学率已达80%以上。海拔3,000多米的天峻县,是个高寒山区,省、县政府在该县搞草房屋建设试点,全县90%的牧民冬季可以住进暖房;海晏县的牧民除了食用酥油糌粑以外,也食用大米、挂面。青海省委用这些典型示范,组织牧民参观学习,在群众中影响很大。现在,大部分牧区的牧民都建起了定居点,到1983年底,全省已经有16,200户牧民搬进了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已初步形成了商业、卫生、文化、教育配套的小村落。与此同时,不少牧区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集资进行草原基地建设,修棚打圈、种草绿化。仅海晏县就集资59万元,用于铺设地下输水管、建设牲畜配种站等。省粮食部门克服运输上的困难,去年向牧区销售了近200万斤大米和挂面,改善了牧民的生活。人民银行也来到牧区,引导牧民把多余的钱储蓄起来,1983年全省牧民储蓄额比前年增长41%。为了彻底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青海省委从智力开发入手,发展教育,去年全省拨专款2,300万元发展教育、开发落后地区,仅囊谦县就拨教育经费25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