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有声有色的文学传记——读茅盾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6
第7版()
专栏:

有声有色的文学传记
——读茅盾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吴奔星
茅盾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是个人的生活经历、现代中国的革命历程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相结合的光辉记录,值得向大家推荐。
茅公的这本书收入回忆录十二章,1981年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遗憾的是,茅公竟未能见到它的问世。
凡是作家的回忆录,都是作家的自传,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有的把自己摆在历史的长河中写得很有文采,有的只是个人生活的记录,象扩大的履历表,文采不够。前者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有文学价值,可以称为传记文学。后者单纯记事,虽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茅公的回忆录属于前者。作家的回忆录,一旦成为传记文学,实际上是以作家生平为题材即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连续性散文,也可以说是长篇报告文学。因此,作家写的回忆录,在文学分类上,既可以独立为传记文学,也可以划归报告文学。茅公的回忆录既是很有文采的文学传记,也是别开生面的报告文学。它以时代为经,以个人经历为纬。从个人经历看,是传记文学,从时代发展看,却是报告文学,是经纬交织、纵横结合的文学作品。这可以从《我走过的道路》上册丰富多采的内容得到证明。茅公的回忆录一、二、三章,回忆了他自己的家庭、亲属以及他自己学习与成长的过程。第四章到十二章,就把他个人的生活道路、文学生涯和革命历程三个方面交错起来,组成了一幅轰响着时代风雷的长篇历史画卷,既是一部有声有色的文学传记,也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
茅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为经,以自己的社会关系为纬,经纬交错,纵横结合。在写作方法上,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统一。他的回忆录,既是个人的自传,就坚持真人真事,没有虚构的成分。他不论写人写事写场景,都是从大处着眼,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写起,把一家一姓的变化放在整个国家的变化上来考察。比如第一章《我的家庭与亲人》的第一节《故乡》,茅盾花费1,300多字,对故乡浙江省桐乡县的乌镇与青镇的沿革与变化,作了引人入胜的叙述与描写。他在乌镇出生,却在青镇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茅公夹叙夹议,史论结合,把小小的乌青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论述,显得既有时代色彩,又娓娓动人。
其次是文史哲与真善美相统一。茅公回忆录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就是集文、史、哲于一册,冶真、善、美于一炉。所谓“文史哲”不仅是指茅公的回忆录收集的资料特别丰富,牵涉到古今中外的文史哲方面的材料;而且指他写的回忆录,构思得体,富有文采。语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茅公的文笔,斐然可观。至于所谓“真善美”,是指茅公写回忆录,坚持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对好人好事他尽情表扬,对坏人坏事他无情揭露。比如第三章《学生时代·中学时代》这一节,写他在湖州中学的学习生活。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一位老外交家钱恂(念劬)代理校长,他的弟弟钱夏(玄同)代理国文教员。茅公描写钱恂对教员的严格要求,有的教员煽动罢教,他立即派人代课,以免荒废学生学业。茅公对此十分怀念。他还描写钱夏讲授国文的生动情景,真是有声有色,也可以说是“集文、史、哲于一册,冶真、善、美于一炉”的最好的例证。
茅公的回忆录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我们丰富多采的文学样式中缺少传记文学这样一个品种。茅公在三十年代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要是在文学的形式上面,中国和西洋有许多的差别,那么传记文学的缺乏与存在,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差别罢。”茅公晚年,在写自传的同时,又带头以传记文学的笔调写回忆录,发展了现代当代文学的文学样式,拓宽了当代文学的领域。茅公的回忆录既有翔实的资料,又有动人的文采,感染力极强,可以说为现代当代作家写作传记文学树立了榜样,对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也起了示范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老作家抢时间,争速度,写出更多更好的回忆录,使传记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独立存在,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大花园里的一朵异军崛起的鲜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