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不尽人才滚滚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立多层次的职工教育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7
第2版()
专栏:

不尽人才滚滚来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立多层次的职工教育体系
本报记者 吴复民
1983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万多名生产第一线职工的文化水平同1980年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学文化水平职工从80.5%下降到28.8%;初中文化水平职工从12.1%上升到44.7%;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的职工从5.3%上升到21.5%;大专水平职工从2.1%上升到5%。
事非经过不知难。上海石化总厂是年轻的工厂,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绝大多数是“文革”中荒废了学业的年轻人。短短几年时间,使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发生如此变化,谈何容易!
人们要问,在头绪纷繁的基建和生产过程中,上海石化总厂为什么能把开发职工智力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智力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来自第一期工程早期的许多教训。当时刚粉碎“四人帮”不久,由于工人素质差,干部指挥生产象“坐在火山口上”。那么多的事故,绝大多数是职工的无知造成的。譬如,有一根管道,规定要用氮气清扫,一个工人却贪图方便,改用氧气清扫,他不知道氮气有“惰性”,氧气则会助燃,结果造成了爆炸事故。
正是这些惨痛的教训,使厂领导同志痛切地感到提高职工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们来到上海石化总厂,都羡慕这个厂有设施齐全的技工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
然而,谁能想到,两所学校在1978年刚刚创办的时候,“校舍”和学生宿舍都设在施工队伍留下的临时工棚里。师资不足,只好请厂里的技术人员和干部去兼课。教材也是根据生产需要一点一点编写的。当时,有人怀疑这个“学”办不下去,但总厂雄心勃勃地创办起四所工业大学,至1979年初合并成职工大学(大专)。1980年开始,毕业生陆续进厂了。在艰苦条件下培养成材的这些人,就是二期工程各个装置上的骨干。直至1983年底,中专、技校才庆贺自己的“乔迁之喜”。
如今,这个有46,000多名职工的大型企业,已经建成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总厂设有800人规模的大专,900人规模的中专,1,200人规模的技校。这些学校由上海市统一招生,学生毕业后归石化总厂分配使用,进行职前培训;同时也承担一部分培训在职职工的任务。此外,总厂还有一所专门轮训党支部书记和政工干部的党校,一所轮训管理干部和业务干部的干校,一所有英、日、德三种语种的外语培训班。
不尽人才滚滚来,上海石化总厂厂办的大专、中专、技校毕业生总数已达3,997人。这些学校每年源源不断地为改善职工队伍的素质补充新鲜血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