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长江,愿你早日恢复青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8
第2版()
专栏:

长江,愿你早日恢复青春
本报记者 商恺
向以风光妩媚、山水秀丽著称的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普遍呈下降的趋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长江早晚有一天会变成象黄河一样的害河。因此,从现在起,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党的政策,依靠广大农民自己的力量,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只要扎扎实实地抓紧治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江流域就将恢复美丽的青春。
乘坐宝成铁路上南去的列车,翻过秦岭山脉,进入四川境内。先是沿着长江的主要支流——嘉陵江缓缓前进。车过大剑山,转向西南行,又蜿蜒在涪江和沱江上游的山岳地带。
长江流域向以风光妩媚、山水秀丽著称。然而沿途所见,无论是远近起伏的山岭,还是幽深险峻的峡谷,许多地方岩石裸露,林木稀疏。45度以下的山坡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块荒地,象是一张张膏药和一块块疮疤,呈现了类似黄土高原的景象。近几年来,有人说,“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难道真的会这样吗?
一位上了年纪的乘客,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我们接谈起来。他说,“我年轻的时候,这一带还是林木满山,青草满坡。自从提出向‘荒山要粮’,这本来不是荒山的地方,也快要变成荒山了。”大概是由于气愤吧,他用颤抖的手,指着窗外闪过的一座座瘌痢头一样的山岗说:“你们看,那些连牛都没法行走的陡坡上,都开成耕地了。这种地顶多种上五六年,表土就被冲光,变成草木不长的沙石坡。”大家听着,看着,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离开川北山区,便进入富饶的成都平原。从这里换乘汽车西北行,过了都江堰,但见汹涌澎湃的岷江,从川西北崇山峻岭中迎面奔来。岷江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它的发源地——阿坝藏族自治州,连同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合称为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有名的大渡河、雅砻江都发源于此。据林区来人说,那里的森林覆盖率,在不远的历史上曾达到过50—60%以上,五十年代也还有30%。近几十年来,由于过量采伐,毁林开荒,也破坏得不象样子了,覆盖率下降到13%左右。
令人忧虑的是,这已经不单是西南高山林区特有的现象。整个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普遍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据林业部门的调查,我国森林最多的四川省,到了六十年代,森林平均覆盖率仅剩下9%左右了。川中地区约有半数的县,森林覆盖率在5—3%以下,还有的县连1%都不到。站立在岷江岸上,一面听着介绍,一面眺望那绵延不尽的群山,眼前隐约展现出一幅穷山恶水的图景。我禁不住暗自忧虑:人们啊,可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从都江堰折返,沿岷江蜿蜒南行数百公里,便到了“高出五岳,秀甲九洲”的峨眉山。峨眉山海拔3,000多米,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植被垂直带谱,养育着5,000多种植物和2,000多种动物。它不仅是座风景优美的名山,也是座巨大的植物园和天然动物园。遗憾的是,毁林开荒之风也波及到这里。据说不合理的开荒,曾发展到六七千亩。在山麓,我们遇见了一位自然科学考察人员。他说,峨眉山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有些稀有的植物和动物,已经很难找到,有些珍贵的树种如冷杉,正在成片地死亡。山洪也比过去频繁凶猛了,山道塌方、桥梁冲断的事经常发生。他指着那疮痍斑斑的群峰说,如今峨眉山并非一片秀色了。
走下峨眉山,继续沿着岷江前进。到乐山城下,它汇合了青衣江和大渡河。到川南重镇宜宾,它又汇合了从青藏高原雪山峡谷中奔腾而来的金沙江,才正式称为长江。从宜宾乘船顺江东下,或从成都乘车沿沱江东南行,均可到山城重庆,沿途多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和低山,也夹杂着少量的峡谷和小块平原。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山头被“剃”成了光葫芦。不用问,这是当年“人造小平原”的遗迹。一些山坡耕地上,出现了树枝状的沟蚀,这是水土流失加剧的象征。在这里,成片的林木,完整的草坡,清澈的溪流,已经很难见到;大小江河里,翻滚着的都是黄色的浪花。据同行的一位水利工作人员说,长江流域具有山高、坡陡、土层薄和基岩疏松破碎的特点,土壤稳定性差。由于破坏了大地植被,一遇暴雨,水土无法控制,便迅速形成山洪。他向我们描述了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山洪一来,泥沙俱下,势不可当,满山遍谷,齐吼乱叫,大有天崩地裂之势。从车窗向外望去,不时闪过倒塌的房室,冲毁的农田,淤塞的河道和桥洞,至今还没有修复。
水土流失不但成了长江流域的普遍现象,而且有逐年扩大之势。在沿途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提供的统计数字说明:五十年代后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3%,目前已经扩大到67%以上了。整个长江流域,年侵蚀土壤量约为24亿吨,上游就占13亿吨。仅从长江干流中,经三峡输往下游的泥沙就有6.4亿吨,这相当从1,000万亩耕地上,冲走了十几厘米厚的土层,所带走的氮磷钾约有480万吨。无怪人们痛心地说:“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棉粮油。”
在沿途召开的一些小型座谈会上,有人引证了四川农学院蔡霖生对历年自然灾害的统计。这是一份有说服力的材料。材料说,从旱情发展看,四川省在五十年代以前,春旱平均2至3年一次;到了六十和七十年代,发展到十年九旱。夏旱在五十年代,共发生5次,到了六十和七十年代,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并且影响普遍,持续时间长,甚至连旱数月之久。从洪涝灾害看,五十年代,严重洪涝发生过3次;到七十年代,增加到了5次。与其有联系的风灾和雹灾,也大体如此。以四川温江地区为例,五十年代仅有雹灾1次,六十年代增为3次,七十年代年年都有雹灾。总起来看,各种灾害都显示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这样一条发展规律。
到底应当如何看待目前长江流域的现状及其远景呢?我们沿途和农林水利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接触。他们大多数认为,在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继续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如果说长江会变得和黄河一模一样,当然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但是,如果说长江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也未免太乐观了。他们的看法是,如果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继续破坏下去,早晚有一天长江会变成象黄河一样的害河。因为长江中上游,遍地都是石山,土层薄而疏松,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猛,即使每年冲走几公厘的田土,又能维持多少年呢?说得远一点,等到数百年或千年以后,田土被冲光的那一天,长江纵然不是黄水滔滔,但是整个流域都成了基岩裸露的光山秃岭,试问树将安附?草将安附?庄稼将安附?最后人将安附呢?
这绝非危言耸听,可怕的前景已经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湖北省环保局副局长刘振岐说,他在汉江上游的郧西县,亲眼看到有40几个生产队,毁林开荒以后田土被冲光,无地可种了。
也许有人会说,土壤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再生的速度极为缓慢,在自然的变化下,形成1厘米的土壤,要经过二三百年的时间,而现在每年冲走的土壤就有几厘米。试问:土壤的再生速度,怎么能够赶得上数百倍于它的土壤流失的速度呢?
“长江变黄河”这一论点的提出,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它曾向人们敲起了第一声警钟:紧急动员起来,赶快拯救长江。1981年长江上游的特大洪水,又给人们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使更多的人从朦胧中逐渐醒悟过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现在起抓紧治理长江流域,逐渐停止毁林开荒,兴起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的活动。我们在乘车、乘船途中,就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有些山岭上的开荒地已经退耕,并栽上了幼林。有些缓坡地正在改造为水平梯田。在丘陵和盆地上,出现了小片小片的防护林;在江河岸上,栽种了断断续续的护岸林。据当地报纸报道,以“云雨十二峰”而著名的巫山县,几年来用飞机播种的马尾松、华山松和油松,已达40万亩,占到宜林荒地的30%。地跨长江两岸的巴东县和秭归县,最近三年以来,前者飞机播种造林62万亩,后者每年以人工造林3万亩和飞机播种造林11万亩的速度前进着。
自从落实荒山造林承包责任制,更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在峨眉山区,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新阳生产队的余福祥、张金贵和张金华3户农民的农田被1981年的洪水冲毁了一半,他们决心要和大自然拚个胜负。第二年春天,他们3家男女老幼齐出动,一鼓作气植树3万株。这个生产队在他们3户的带动下,年年春天造林,如今全队的山山岗岗,都披上了绿装……。以上这些成果和水土流失总面积相比较,显然微不足道,还处在点和线的状态。但是,它却为综合治理长江流域,指明了方向,展示了希望。
目前,长江流域的亿万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已经行动起来了。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决定加速兴建大规模的防护林体系。要求把毁林开荒坚决停下来,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和草坡;在开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在丘陵和盆地,营造林网,扩大植被覆盖率;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营造护岸林带;在水库、塘堰的周围,营造林圈。到1990年,将初步形成点、面、网、带、圈融为一体的防护林体系。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治理长江的活动也已展开。计划到1990年,绿化荒山2,200万亩,更新改造杂灌林和疏残林2,150万亩,并在缓坡地带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在平原发展防护林和用材林,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农林牧布局。
再见吧,长江!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要旧地重游。到那时,希望看到的是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恢复了你那美丽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