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扫除文盲的英雄任逢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1-21
第3版()
专栏:

  扫除文盲的英雄任逢华
姚文华
任逢华是在陕北坚持了十六年社会教育工作的模范教师。他是陕北吴堡县任家沟村人,今年四十六岁。一九二一年,他在榆林县单级师范毕业以后,就在吴堡、绥德等县教了十一年小学。一九三五年他回到家乡,担负起教育失学儿童和青年的工作。任家沟村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的村庄,他的工作一开始即得到了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助。他开始向农民们宣传办识字班,他不叫农民花钱,并保证不误生产。农民们开头不大相信他,所以全村只有二十个孩子上了识字班。当时村里的青年、儿童有个坏毛病,就是爱赌钱,家里大人们很生气,但是管不了。他掌握了这个问题,把这二十个学生组成了一个“识字禁赌会”。经过他三个月的努力教育以后,参加识字班的孩子们,不但改掉了爱赌钱的坏毛病,而且干活勤快。每个孩子还学会了四百多个字。这个成绩,使村里的农民改变了对识字班的看法,把应该上学的七十个男女青年、儿童,都送到识字班去。
他在任家沟村办识字班成功以后,邻村农民们,也都来要求他去办识字班。他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他知道一个人教几个村子是教不过来的。他先到各村去选择群众中能认得些字的人当教员,又把学生们都按队、班、组组织好,然后用他自己创造的“传字法”来教字。所谓“传字法”,就是他先把要教的字写在纸上,再传送给各村子识字班的教员去教。在第一次送字到一个村子去的时候,他都亲自送去,并由自己上第一堂课,使该识字班的教员有一次学习怎样教学的机会。在这个村的识字班教过了这些字以后,就把这个纸条顺着预定的传送路线再传送到别的村子去。在当时陕北农村中缺乏课本、纸张和教员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任逢华用“传字法”教了五年。到一九四零年,在他领导下的识字班已经有八十五个了;学生从二十人增加到一千七百零一人。学生们识字最多的,能识三千字以上,最少的也识了七、八百字。现在陕西省绥德分区有七十多个干部都是他过去教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不少已经是县的干部,有的已经能担负起中共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因为他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在一九四一年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得到了“扫盲英雄”的光荣称号。最近五年中,他又先后得过绥德专署和吴堡县政府的四个奖状。今年春天,在吴堡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由他负责领导全县的识字运动。
任逢华的工作,为什么能做好呢?因为他在工作中,有踏实、艰苦、顽强的作风和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一次他冒着风雪,送字给离家二十多里路的辛家山村,雪水湿透了他的鞋袜和半截裤腿。当他看到学生们都已到齐了的时候,他就马上给学生教字了。有些人劝他等烤干衣服,吃过饭以后再教,他笑着说:“心是热的,身上也不冷。”他的生活很刻苦,开始两年是义务教学,后来人民政府给了他一个相当于小学教员的待遇。他常常省下钱,给识字班作经费和给学生的奖金。
他时刻地想着怎样改进教学方法。他给学生教单字,按笔画少、日常能用、字音好记、意义好懂的四个标准来选择。他对儿童和青年的心理摸得特别熟,他掌握了儿童们爱听笑话,喜人表扬的特点,所以他在教学时,常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种办法是把字编成笑话、谜语。如在教“告”字时,他就先说“一口咬了牛尾巴”,在学生猜不中时,就趁他们注意力集中时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对所学的字记得又熟又牢了。第二种办法是用实物或者图画来帮助教学。第三种办法是用动作来表示意思。第四种办法是对一些很难认的字,他就用“激将”法来教。他故意说有某一个字非常难学,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要求他赶快写出来教。这样也帮助了学生记忆。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