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读《蒋彝诗集》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9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读《蒋彝诗集》有感
张真
1982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蒋彝教授的画展。他的画是以中国的画风和中国的笔法,揉进西洋的素描,既画中国的景物,也画西洋的写生,真是别具一格。他并不拘泥于画眼前实景,以至失之滞重繁琐,而是运笔空灵,意趣高妙。画面往往通过客观景色,更多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愫。
在展厅里,我特别欣赏蒋老画的一株独立参天的六朝松,画得古拙遒劲。原来蒋老青年时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这株六朝松就在成贤街学校宿舍门前,常与同学们游于松下。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回到祖国,重访母校,校已改名南京大学,与老同学、今之副校长范存忠教授谈起这株千年古松,又去寻见,仍然高耸挺拔,因濡笔作画,并题诗其上:
卅年重见范存忠,往日成贤认旧踪。
处处都呈新色相,依然古老六朝松。这不仅是怀旧之情,更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赞颂。在展厅里我又发现了不少他亲笔写的诗篇,而且读到了诗中的许多妙句。当时,我曾默记了好几首,可是记忆力不行了,过后不久逐渐忘却。现在蒋老的女儿健兰同志把收集到的蒋老诗作近300首辑成《蒋彝诗集》,由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使我和更多的人得以欣赏诵读,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大约因为画家和诗人都是对生活的热心观察者吧,我国从古以来画和诗总是不分家的。作为一位画家的蒋老,他的诗读起来,也让人觉得景象有逼真感。诗人在日本写的:
香满京都十二桥,春光骀荡不胜娇。
胸前云锦背团绣,谁道人间斗细腰。完全用幽默的语气写女郎的盛装,却把日本街头所见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以粤语入诗,描写香港:
米厘倩女跪抽签,赤脚乡妈也掷钱。
满堂满院皆求福,忙煞香城黄大仙。
港九中流上渡船,华腔英语共分传。
粤姬斜倚吴郎臂,北妇频搔南仔拳。
这种即景诗,实写民间风习,不避俗言俚语,词意隽永,颇堪玩味。新的意境,新的内容,使诗的形式就活泼清新。诗人吟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加上他的辛辣讽刺,这些“竹枝词”可算是现代化的了。象这样的句子:“乌龙不喝要咖啡,蓝擦眼皮蓝到眉”,“打牌跑马已年年,港市谁人不说钱”,“不中不西不分明,黄脸居然洋姓名”等等,都传达出诗人对香港生活的感慨,也是非常形象的。
蒋老身居海外,在他的许多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他到了英国的湖区,就有小诗云:
我乡有庐山,亦傍鄱湖侧。
我家湖之滨,日夕看山色。
归去订重游,悠然生远忆。这样的诗浑厚自然,笔随意转,无斧凿痕,有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那样的诗意,但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类似的诗作颇多,很见功力。他的诗,一写到对祖国的怀念,每每好句叠出,情意浓重。《东望祖国,怆然有感,率成五绝句》中,有这样两首:
斫地呼天歌莫哀,逼人风雨自东来。
一腔热血从何洒,只剩悲凉到酒杯。
大错真能铸九州,灯前歌舞尚风流。
中华史上无降字,只有将军号断头。这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的作品,充分抒发出海外游子对祖国受难的悲怆,对不抵抗主义者的愤懑。感情真挚动人,直使这种旧体诗发出新的光辉。
蒋彝教授一生浪迹海外,为将祖国文化艺术介绍给异邦,殚尽心力。他的矫矫不群的坚贞品格,是值得学习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画风、诗笔,也是值得学习的。继《蒋彝诗集》出版之后,我们切盼着他的画集随之出版,以给我们的文化生活益增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