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面向农村 定向招生 指标到县 单独考试 择优录取 江苏改革农校招生制度 广大农村青年踊跃报考,新生入学后立志务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10
第3版()
专栏:

面向农村 定向招生 指标到县 单独考试 择优录取
江苏改革农校招生制度
广大农村青年踊跃报考,新生入学后立志务农
本报讯 记者卢小飞报道:江苏省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中等农校招生制度,从去年开始试行“面向农村,定向招生,指标到县,单独考试,择优录取”新办法,招收的871名有志务农的农村青年,专业思想牢固,学习勤奋刻苦,组织纪律性强,给农校带来崭新的面貌。
改革后的招生办法有两个特点:一是考生立志务农,自愿报名;二是以县为单位,按需要分配录取指标。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真正有志务农的青年“进得来”。过去,农业院校的招生一直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存在立志学农的考生考不上,而录取的考生又不愿意学农的现象。据苏州农校对1981年入学的104名学生的调查,真正乐于学农的只有33人,不愿意学农的达71人。实行单独招生,面向农村,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两年以上农业生产实践的农村知识青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员以及青年农民技术员。他们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据64个县(市)统计,平均每县报名人数约为850人。全省报名和参加初试的总人数达57,844人。报名人数之多,超出预料。
——有利于定向培养人才,学生毕业以后能“下得去”。实行定向招生(指标到县),使招生与分配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解决培养与需要之间脱节的矛盾。农校事先对各县所需要的农业人才进行调查预测并征求意见,然后结合学校情况加以综合研究,确定各县招生指标,逐步实行有计划地定向培养人才。
——有利于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稳得住”。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队伍很不稳定。1952年到1980年分配在本省的高、中等农业院校毕业生12,008人,留在农业战线的只有5,334人,占44%。半数以上的农业人才“跳出农门”。原因之一,是一些农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认为学农务农“低人一等”。目前录取的这批新生来自农村(场),了解农村对于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愿意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该省今年将继续实行定向单独招生的办法,并决定积极承担委托培养人才的任务,接受农业企事业单位、社队集体和农户的代培生,合格者承认其学历,不包分配,回原单位(户)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