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在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11
第5版()
专栏:新风集

在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在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的一个居民区里,住着一户三代同堂的人家。这就是青海省开发建设总公司机电安装公司供应科工人、复员军人李跃先的家庭,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名叫李友,孩子们喊他爷爷。不知道的人,看到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都以为这是祖孙三代。其实,李友和李跃先虽然都姓李,又在一起生活,但他们却没有血缘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初,27岁的李友和18岁的李跃先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先后负伤,住进了同一个医院。当时,他俩并不认识。李友的伤势比较重,伤势较轻的李跃先就主动协助医务人员照顾李友。这样,他俩渐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李友肺部的一粒子弹头未能取出。他伤好出院不久,部队开始动员他复员回家疗养。一提起回家,李友作难了。父母早已去世,家里没有一个亲人,到哪里去呢?李跃先知道李友的心事后,就说:“李友哥!如果您乐意的话,就到我的老家去吧,我的父母会把你当成亲儿子看待的。”李友被战友的情意打动了,这一年的秋天,李友来到了李跃先的家乡——吉林省的一个村庄。李跃先的父母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们对待李友比对待亲儿子还亲。每当李友身体不舒服时,两位老人又是请大夫,又是上山采药,天天热菜热饭照顾他。李友感到仿佛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了。
四年以后,李跃先也复员回到了老家。他和李友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后来,李跃先建立了家庭。结婚时,他对妻子时艳娟说明了李友的身世,并要求妻子要好好照顾李友。开始,时艳娟觉得怪别扭。李跃先就向妻子解释说:“李友是为解放祖国负的伤,现在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为了给政府减轻负担,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从此以后,李跃先一家对李友照顾得更加热情周到了。
不久,李跃先夫妇有了孩子。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李友的感情,李跃先夫妇改口叫李友叔叔,让孩子叫李友爷爷。
1965年夏天,李友旧伤复发,动了一次大手术,切除了一根肋骨和一叶肺,取出了弹头。从此,他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不久,李跃先调往内蒙古工作,李友也被接去了。当时,李跃先一家,就他一人工作,而李友一年的残废金和抚恤金也不多(1978年后国家每月发给他生活补助费,今年1月又给他改定为一等残废,残废金也增加了),经济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有一次,跃先的妻子为了给李友治病,把结婚时娘家给的一对木箱子卖了。当时,一些邻居劝跃先把情况告诉政府,并说,政府是不会不管的。跃先夫妇对此总是微微一笑置之。
1970年,李跃先一家又随单位由内蒙古来到青海工作,李友一时不适应高原气候,经常犯病,多次住院。跃先一家总是日夜轮流守护他。一天晚上,李跃先的妻子去医院看望李友,在回家的路上,不幸被自行车撞倒,腿受了伤,当时就不能动了。李跃先要送她去医院治疗,但时艳娟坚持不肯去,她说:“大叔的病刚好一些,他知道我受了伤,心里会难过的,我在家里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一个星期后,时艳娟拄着拐杖去医院看望李友,临近病房前,她把拐杖放在门外,装作无事的样子走到李友床前。看到这一情景,李友感动得老泪横流,半天说不出话来。
从1980年起,李跃先的两个孩子陆续参加了工作,家庭经济情况有了好转,他们每个月拿到工资,总是先给李友买点营养食品。如今,李跃先全家住在一间半的房子里,为了不影响李友休息,跃先夫妇领着孩子们给李友盖了一间小屋,以便他安安静静地休养。
李友今年63岁了,每当他想起跃先一家对他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感激不尽,但他更感谢党、感谢社会主义祖国。他说:“只有在我们这样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依无靠的老人,才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青海西宁市城西区人武部 张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