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要敢于接触现实——评电视剧《走进暴风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13
第7版()
专栏:

要敢于接触现实
——评电视剧《走进暴风雨》
黄维钧
乍听剧名,真想不到《走进暴风雨》是一部描写向分房中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电视剧。待到作品一层一层揭开其中内幕,看到那些以权谋私者的手伸得那么长,关系网扭结得那么紧,不惜破坏党风来维护私利,因而与他们进行的斗争是那样激烈,那么复杂,我不仅不觉得用暴风雨来形容这场斗争过了头,反倒调动起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来佐证这的确是一场暴风雨。
《走进暴风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敢于接触现实,大胆揭示现实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本来电视剧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擅长于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是近年来电视剧却有历史题材增多,现实题材(特别是重大的现实题材)减少的趋向,据说原因之一,是觉得现实题材不好写。《走进暴风雨》揭露不正之风不能说不深刻,看问题不能说不尖锐,而整个作品精神昂扬,奋发向上,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作者和编导的立意不是消极地暴露阴暗面,他们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怀着战斗的激情来看待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他们也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面对这“暴风雨”而感叹,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无畏地走进暴风雨中去,对党完全能够依靠本身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加生气勃勃地前进充满信心。所以他们不怕对不正之风作深刻的揭露,而且把笔力着重放在塑造好迎着暴风雨前进的党委书记贺达上。贺达这个人物是电视屏幕上不可多得的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党的干部的形象。他年轻,有文化,联系群众,感觉敏锐,是非分明,善于发现并支持新生事物,富有革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坚持原则,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电视剧编导不是从意念出发来图解人物,而是在原小说的基础上丰富并加强了对贺达感情世界的展现。艺术当然要以理服人,但是更要以情感人。贺达坚持把住房分给最困难的干部和工人,除了政策观念外,剧中着重表现了他对这些为社会主义建设长期默默做出贡献的人民的真挚的感情,以及由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而激发的崇高情怀及自责心情。这是一个精神境界很高的动人形象。
贺达形象塑造的成功,也得力于达式常的表演。达式常不在外表的剑拔弩张和滔滔雄辩上下功夫,他把握住体现在贺达身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政治、文化的素养和性格特点,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揭示得清晰合理,符合分寸。
《走进暴风雨》在改编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电视是视听艺术,小说是语言艺术,两者手段不同,功能不同。要把文字叙述的东西化为视象,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发挥电视的特长来努力接近或尽可能地再现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追求。所以除了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原小说的神髓与精华,用电视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改编只是撷取小说中有可视性的部分,把它们用镜头“硬译”到屏幕上,而对小说运用自己的特有手段所表达的精采部分则弃之不顾,这种办法没有不失败的。《走进暴风雨》原小说中不少对社会现象、对人物的生动描绘和透辟入理的议论,镜头无法表现,电视剧编导没有去勉为其难,而是吃透原作的精髓、意境,牢牢抓住矛盾的主线和人物,用电视手段去丰富、激化、渲染,使之比小说更集中更强烈,把小说的文学感染力转化为电视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虽有所失,但更有所得。
《走进暴风雨》的导演潘霞,在探索电视艺术手法上有新的尝试。她不为着意追求“电影化”而把镜头分切得很细,把戏打得很散,而是把剧情集中在几个场景中,把戏做足,并且多用长镜头来表现。这种方法使全剧比较集中凝练,节奏明快,表演联贯,而且大大缩短拍摄周期。这种探索与尝试是有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