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读一篇跋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13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读一篇跋文
  舒芜
前不久,忽然收到叶圣陶老前辈邮寄惠赠的《叶圣陶散文(甲集)》,书末有叶至善同志的《编父亲的散文集》一文,其结尾是:
年纪越大性子越急,恐怕年轻人是体会不到的。父亲今年八十七,我们弟兄俩加起来也有一百二十了,所以都在加紧干,盼望能早日看到成果。
叶老是国之大老,叶至诚、至善两兄弟,平均都是花甲之年,也都是学林俊彦。这样一位父亲,亲身指导这样两个儿子编选自己的文集,实在是文坛的盛事,不仅仅是一家一门之庆而已。
倒回去从头读这篇文章,原来是从叶老一向不愿编印散文集说起,叶老的理由是翻来覆去老是这几篇,自己看着都腻了。叶至善同志接着说明叶老的散文经常被选录的无非是几篇游记。到这里,忽然我看到意料不到的话了:
看来选家们都有爱好游记的倾向,要不,就是我父亲的游记写得特别好了。
在报刊上还常常有分析我父亲的游记的文章,大多是供语文教学作参考的,当然都说写得如何如何好,总之尽量拔高,似乎我父亲的这几篇游记是散文的正宗,要写好散文就得向这几篇游记学。咦!这些话实际上不就是说叶老的游记并不象那些分析文章拔的那样高,更不是什么非学不可的散文正宗么?话是不错。但是,依照中国的旧规矩,却不是儿子对父亲的作品该说的;这里面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家庭父子关系了。
叶至善同志接着说:
看到这种文章,我父亲就要叹息了:“唉!我成了始作俑者。”
父亲担心的是他的这几篇游记使学生们产生这样的印象:散文就是写这些闲情逸致的;要写好散文,必须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使我对叶老又增加了敬意。原来他是以这样高度的责任感,在严肃地检视着自己的作品对青年的影响,在深刻地考虑着中国散文艺术的方向和道路。
叶至善同志指出:叶老还写过不少关于语文教育问题和文学创作问题的学术性散文,以及大量的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的政治性散文。
我早就不满竞写山水花草的风气,叶老父子说出了所以然的道理,特别是叶至善同志发挥得很透辟。综合起来,大概就是:散文艺术不能成为散淡闲人的艺术,不能走闲情逸致的路,不能以山水为创作的唯一的源泉,不能以陶情遣兴为唯一的目的。散文包括游记而不限于游记,不废陶情遣兴而不光为陶情遣兴,偶有闲情逸致而不能一味闲情逸致。散文的更广阔的世界,是可以认真地论学,可以严肃地论政,可以热烈地呼号,可以愤怒地抗争,这些都可以成为地地道道的艺术性的散文,就因为都有真情实感,而不是抽象的说理。散文中喜怒哀乐爱恶欲都必须是真情实感,偶或闲情逸致也必须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装模作样,矫揉造作。(一时之间,群趋于山水花草,往往就难免要以矫揉造作取胜了。)还是叶至善同志说得好:
读散文最能看清楚一个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主张写真情实感的作者,尤其如此(矫伪的作者在散文中也会显露他的矫伪)。括弧里的一句,尤其是见道之言。
其实,叶至善同志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好散文,有真情实感。把一个民主团结的、为一个共同的严肃的文化工作所充实的新型家庭生活的场景和气氛,生动地描绘出来,朴实温润,正是散文艺术中的一种佳境。
我由衷地祝贺这本甲集的问世,更盼望早日收到叶老亲自题识惠赠的乙集。现在我向读者介绍这本甲集,事实将证明这本甲集将会大有益于中国散文艺术的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