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不改革没有出路——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14
第3版()
专栏:

不改革没有出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
本报记者 肖关根 蒋涵箴
春节刚过,我们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他兴奋地说:“今年春节,我校的教职工在团拜活动中,一个个都喜气洋洋。中央领导同志对交大改革的支持和鼓励,使教师和干部心情十分舒畅。大家奔走相告,表示要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使交大为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
改革是一场革命。它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调整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触动旧的传统。因此,人们对于交大的改革褒贬不一: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有人观望。在关键时刻,交大的同志多么迫切需要上级的支持啊!春节前,邓旭初等同志去北京汇报,到京的第二天就见到了万里同志。万里同志说:
“去年我对教育部领导同志说过,上海交大改革的路子是对的,应当支持。”“今天我之所以抽时间见见你们,就是表示对你们管理改革的支持。”
在介绍交大改革情况时,邓旭初越说越激动。他说,我长期在学校做领导工作,总觉得工作效率不高,多数教师很辛苦,但也有的教师一年到头不上讲台,在家抱孩子、生炉子,这种状况不改变,搞‘四化’建设是一句空话。
那么,为什么大学改革先要抓管理改革呢?邓旭初说,是啊!当时有人就提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应该先搞教育改革嘛。可是这条路行不通。我们曾提出先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推不动,响应的人不多。由于管理制度上有弊病,大家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吃“大锅饭”,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做对懒汉是鼓励,对积极分子是打击;二是管理上的一刀切,上面管得太死,各级都没有自主权,不能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决定从管理改革着手。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拥护改革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情绪高昂,一心致力于工作。通过管理改革,全校工作量净增三分之一,科研任务翻了一番多。
交大的改革当然不是在风平浪静中进行的。邓旭初感慨地说,今天改革者固然无“车裂”之险,不过日子是很不好过的。社会改革的实验比实验室作实验复杂得多,当改革一旦在某些方面有失误,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时,就有人责备非难。校内有些混日子的人吃不上“大锅饭”了,就对改革发牢骚,有的甚至造谣诽谤,写信诬告;有的同志错误地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怕出头,怕冒尖,怕在改革中得罪人,以后日子不好过;还有些人受“左”的影响较深,至今还未从“左”的一套中完全解脱出来,他们总认为今天所实行的改革是右了。你想,交大共有一万多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有不同意见,专找改革中的毛病,找你的刺,写信告状,改革就会受到干扰,使学校领导不得不分散精力去应付这类扯皮事。
遇到了阻力怎么办?邓旭初说,首先班子要团结,思想要一致。其次要拿出正确的措施和办法。交大的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经过几次调整后,基本上符合了干部“四化”的要求,而且在改革问题上取得了一致,这是进行改革的前提。他举例说,比如人员流动,如果领导班子内部意见不一致,让某人流动出去,某领导就出来说话,这就无法进行人员流动。交大党委在人员流动上作出了决定,领导谁也不准说情,要是谁出来说情,你就代替他流动出去。几年来,全校已流动出去五百人,领导班子中没有一个出来唱反调、说情的,从流动出去的人来看,大部分在外单位是发挥了作用的。
邓旭初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今年63岁。他曾多次表示到了离休年龄坚决离休;但在退居二线前一定要把交大的管理改革搞好。去年3月,邓旭初和其他两位同志代表交大领导向教育部党组汇报了交大前三年改革的情况和进一步深入改革的方案,并当场立下了“军令状”,向党保证,通过改革一定要达到:一、教学质量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居于前列;二、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如果达不到上述目标,甘愿受撤职查办的处理。今天交大的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邓旭初也愈加成为知识分子所爱戴的党委书记。
在访问中,他一再强调说:“我们深切地感到,改革的困难最大,莫过于失去上级领导的支持,我们并不是怕丢乌纱帽,而是担心改革中途夭折。我们改革走过的路程是坎坷不平的。今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传达了中央坚持改革开创新局面的精神,现在万里同志又支持鼓励我们继续搞好管理改革,我们深受鼓舞,有信心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我们不要求上级领导在物质上给予额外照顾,只期望在精神上对改革予以支持,并帮助我们使改革逐步完善,使我们的改革能继续完善下去。”
采访在进行中,室外雨雪绵绵,室内寒气袭人,然而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感到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交大校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