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应当无愧于群众的重托”——辽阳市委、市政府新班子新作风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21
第5版()
专栏:

“应当无愧于群众的重托”
——辽阳市委、市政府新班子新作风纪事
去年5月的一天早晨,辽宁省辽阳市新上任的市长李德深来到居民区。他走进老城区剧场一带的背街小巷,看见一个人把自行车举过头顶,在窄胡同里掉头。李市长一惊:“辽阳还有这么窄的胡同!”再往前走,只见污水横流,臭水沟发绿。居民们七嘴八舌地向他诉苦:
“没有下水道,可真难挨!”年近八旬的老工人李明锡握住老李的手说:“眼下国家还有困难。市长能来看看,我们大伙就感谢了。”
李德深,这位44岁的大学毕业生,此时心中很难受:“多么通情达理的人民!我们应当无愧于群众的重托。”
5月27日,几位市府领导干部带领建委、城建局、文圣区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经过实地调查,在剧场居民委员会现场办公会上拍板定案:从城市维护费中拨款20万元,立即解决这一带的道路和排水问题。
6月6日开始动工。施工队伍冒酷暑,战高温,经过40多天的紧张战斗,抢在汛期到来之前,使工程全部竣工。共安装排水管线21条,新建雨水井100眼,检查井44眼,铺设柏油巷道24条。一条条柏油马路平平坦坦、干干净净。拓宽后的街巷虽然还有些狭窄,可人们的心里好象开了一扇窗,觉得敞亮多了。
一条马路,把党和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辽阳市新班子组成不久,有的干部建议盖一栋办公大楼。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否决了这个动议。市委书记卞国胜说:我们在职人员无论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要从严要求。他们决定为离休干部盖一栋老干部楼,兴建一栋“平民楼”。
原来,辽阳市各大厂矿、企业和机关,近几年先后建了一批住宅,职工住房有所改善。但一些没有建房能力的街道企业职工、闲散居民,住房仍然很拥挤。在市委常委会上,有的领导同志说:“现在苦乐不均,群众有意见。我们应当为那些最困难的平民百姓着想。”大家讨论决定,由市政府拨款300万元,建造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平民楼”,改善社会闲散户的居住条件。
“平民楼”破土动工的消息一传开,群众奔走相告,称赞:“人民政府为人民办实事。”
辽阳市的公厕数量少,布局又不合理。而且年久失修,管理也很差,粪尿四溢,有些厕所简直无处下脚。有的居民说:“我们吃不愁穿不愁,就是上厕所发愁!”
市政府在去年9月29日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城市公共厕所维修和管理会议。正副市长、秘书长、市直各部门、各大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区、街、居委会的负责同志,共约800人参加。市长提出5条解决群众上厕所难的措施。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拨专款42万元,修建厕所、购买淘粪车。到11月底,城区共维修和新建公共厕所451个,并落实了管理措施。现在,环境卫生大为改观,群众上厕所难的矛盾得到缓和。
“渴时一滴如甘露”。怀王寺83岁的沈老汉说:“我活了几个朝代,没听说哪个还管俺们上茅房的。这回政府又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本报记者 李新彦 洪天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