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刚果经济建设的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22
第6版()
专栏:

刚果经济建设的成就
汪勤梅
非洲心脏地区的刚果人民共和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从地图上看,赤道线从她中部横贯而过,象系在腰间的一根彩带。全国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有的作物可以一年四季不断开花结果。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着半壁河山。独立前,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给刚果人民留下的是贫困、闭塞和落后。除了首都和黑角市有几家外国企业外,根本没有民族工商业。英雄的刚果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搏斗,1960年赢得了独立,从此迈向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新阶段。
独立之初尤卢执政期间,原宗主国基本上保持着对刚果经济的控制。1963年“八月革命”为刚果的经济独立自主开辟了前进的道路。20年来,刚果经济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发展较快。1960年的财政预算仅有9亿非洲法郎,1984年达到4,124亿。国内年生产总值独立前不过250亿非洲法郎,1982年为7,120亿,增长了20余倍。同期人均收入由3万非洲法郎提高到40余万。目前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406非洲法郎=1美元),是非洲人均收入较高的几个国家之一。
六十年代中期,刚果人民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发展民族经济,宣布国库自主,将一些重要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并建立了一些新的国营企业。从首都到各区、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营贸易公司供销网点;内地各大城镇都有民族资本家经营的商店和运输公司,从而结束了外资全面垄断刚果工商业的局面。刚果人民掌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脉,刚果到处呈现着蓬勃向上的气息。
七十年代,刚果政府利用外资勘探和开采石油,国家财政收入日渐增加,人民的购买力有了提高,市场也较活跃。之后,由于西方大国转嫁经济危机,国有化步子过快,国营企业管理不完善,经济出现升而复降的状况。以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石油生产为例,产量从1974年的245万吨下降到1975年的180万吨,连续三年不见起色,导致财政收支方面出现严重困难。为了扭转上述状况,1978年,刚果政府重整旗鼓,宣布新的投资法,引进外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企业发展。次年,刚果劳动党第三次特别代表大会指出:“现阶段的中心问题是使刚果如何摆脱困难,振兴财政经济。”此后,刚果经济进入调整、整顿、再发展的阶段。刚果政府允许国营、合营、私营三种经济并存;制订国营企业法,改组长期亏损的国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逐步减少补贴,实行自负盈亏;放宽农业政策,决定以石油生产促进工农业发展,并向农民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免收农业税,两次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刚果政府还支持刚果企业同外商合资,允许外资在国内单独兴办工厂企业。新的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进一步发展。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布拉柴维尔和黑角两大城市商店林立,高楼、别墅拔地而起,街上小汽车往来如梭。黑角港停靠的外轮昼夜不停地装卸进出口物资。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2.6倍,1983年的石油年产量超过1978年一倍多;同期木材产量增加25%;许多非洲国家严重缺粮,刚果粮食却自给有余;外贸日益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刚果政府制订的1982年—1986年发展计划,要求到1986年石油年产800万—1,000万吨,木材采伐量110万立方米,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8,600亿非洲法郎。人们看到,尽管近几年受到西方经济衰退的冲击,刚果经济仍然获得十分可喜的成就。
中刚两国人民有着真挚的友谊。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曾有华工3,000人到达刚果,同刚果劳动者一起修筑刚果——大西洋铁路。在反抗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中刚两国劳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在布拉柴维尔仍有三位幸存的老华工,他们得到刚果人民和政府的关怀照料,深深体会到中刚人民的深厚友谊。1964年,两国建交后,我们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1980年刚果总统萨苏访华和去年赵紫阳总理访问刚果,更把中刚友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附图片)
刚果国营造船厂新造的驳船不久前下水,这是中国专家和刚果职工共同劳动的结晶。这艘船是目前刚果最大的国产驳船。图为中国专家和工人为驳船下水作准备。 新华社记者 李远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