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阅读
  • 0回复

话剧借鉴外国戏剧漫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1
第8版()
专栏:

话剧借鉴外国戏剧漫谈
仲子
中国的话剧是从国外移植来的,当年欧阳予倩和田汉等人在日本组成剧团,立志要改革中国的舞台戏剧。我们认为话剧这一形式,适合于向中国人民推荐,主要是因为社会向前进步了,而中国的舞台,还沉湎于思古的幽情中,戏的内容很少触及时代的气氛,虽然有梅兰芳先生等在从事京剧改革,演了些时装戏,但收效甚微,观众对之也不太热心。我们认为用当时的语言,演出当时有关的社会问题戏剧,不但可以一新观众的耳目,而且可振聋发聩,以新思想教育观众。至于提出问题,引导观众研究思考,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也是极端需要的。
因此,当时除了自行编写脚本外,最主要的就是上演翻译的外国剧本。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可以说是最先介绍到中国舞台上的,《娜拉》的翻译和演出,决不是件偶然的事情。
由于话剧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首先从国外借鉴的,这就使我们在开拓话剧事业中,不但有个使话剧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也还有一个进一步撷取外国戏剧从剧本、流派、导演、演技,到舞台装置等等的介绍研究问题。有一个专事探讨这方面工作的杂志,十分必要,而《外国戏剧资料》就填补了这一空缺。
《外国戏剧》的前身是1962年创刊的《外国戏剧资料》,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研究部门编辑出版,戏剧界的老前辈葛一虹编辑。到十年动乱时期被迫停刊,中间不过三四年,就在这几年中,基本上对彼时国外戏剧的情况,作了介绍。前几年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来华,不是以我国戏剧界人士不熟悉他的大名,而感到恼火吗?密勒先生恐怕也不见得知道中国剧作家的大名。其实早在六十年代初,对于他的《推销员之死》就有过介绍。不但是阿瑟·密勒,其它如彼时风靡欧洲的荒诞派剧作家和英国的愤怒一群,甚至是瑞士德语戏剧家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都有了介绍和评论。在导演艺术流派方面,则介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莱因哈特等大师们的理论。可惜《外国戏剧资料》当时只是一本内部刊物,仅供少数领导人和一部分戏剧工作者的参考,流传不广,发挥的作用,也就有限,这是当时历史环境所造成的,也是深感遗憾的。
十年动乱之后,《外国戏剧资料》重行出版。最使人痛心的则是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十多期资料,今天已不能再找到一份了。这就使许多工作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开张的《外国戏剧资料》为了符合读者的需要,改名为《外国戏剧》,延请国内对外国戏剧卓有声誉的研究和介绍者组成编委会,由葛一虹和汤茀之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增加篇幅,每季出版公开发行。改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介绍国外的戏剧理论,表演、导演艺术,作家与作品,戏剧情况和翻译剧本等方面,都做出了成绩。即以去年已出版的三期内容而言,其中翻译了法国梅里美、娜塔莉·萨罗特,英国普里斯特利,爱尔兰的奥卡西,以及苏联、联邦德国、丹麦、印度的剧本;介绍了国外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莱因哈特、布莱希特、奥尼尔等的成果和情况。对于戏剧交流方面,介绍了日本野村狂言剧团,伦敦莎士比亚剧组来华演出,以及中国上演外国剧本的经验体会等,还有为读者感到饶有兴趣的外国戏剧情况、文摘和动态。更值得注意的是插页图片相当珍贵,使研究国外舞台艺术的人颇多启发。
这几年,中国的戏剧界和国外同行有了广泛的接触,不论是出国访问或接待来访者,他们得知中国有一本专门介绍外国戏剧的杂志,都认为是个奇迹,因为这是本世界上少有的专门介绍外国戏剧的杂志,所以是十分独特的。他们对于中国的观众能欣赏外国的戏剧和中国的戏剧界能如此重视外国戏剧的介绍,感到欣喜。
为了繁荣我们话剧(也可以包括所有的剧种)的导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以及对外的戏剧交流、吸收、借鉴与发扬,《外国戏剧》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