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汨罗江边的金桔——平江县瓮江区供销社发展传统产品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2
第2版()
专栏:

汨罗江边的金桔
——平江县瓮江区供销社发展传统产品纪实
本报记者 王天铎
我们刚刚坐下,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凌渡波就端上两盘金桔,黄橙橙的,比北方的大枣略微大一点。“又香又甜,没有核”,老凌介绍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产品。”接着他还提出信息等问题,满口是很时髦的生意经。
他的生意经是以促进生产做主题的。金桔是瓮江农村的传统产品,但长期未能发展。近几年经过区供销社在资金、种苗和技术上的支持,现已发展到96万株。大部分集中在汨罗江边的河东公社。汨罗江的雾气对金桔生长很有利,公社规划,把沿江一带的生产队都扶持起来种金桔。去年规划中的13万株已落实到户。
就产品价值来说,老凌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去年供销社鲜金桔的收购价是30元100斤。一般株产10—15斤,一亩地可种100株,亩产1,000—1,500斤,合300—450元。社员张奤仁一家11口人,去年收了10,500斤,还出售金桔苗17,000株,每株2角5分,加上其他养殖业的收入,他家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果加工成蜜饯,价钱要提高两三倍。这笔帐很好算、都会算。但是,过去是想算不敢算,现在敢算也会算了。算帐把汨罗江两岸算活了。有个张家生产队,往年是个出名的穷队,人均现金收入不到40元。这两年,供销社扶持这个队的社员种金桔,现在人均现金收入600多元。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已把金桔生产从自留地扩大到承包地里去了。接着来的是种金桔的专业户在逐步增加,做金桔蜜饯的加工业在逐步发展,种植和加工金桔的专业人才在成批涌现。张家生产队由穷变富了。言谈中,老凌对他能从生产着眼来办供销社显得很得意。“下面有了由穷变富的翻身队,区供销社的经营也跟着在翻番,1983年和1978年相比,农副产品的购进总额,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销售总额,都分别翻了将近一番或一番多。”谈到这里,老凌意味深长地说:“往后的算盘是既要用加法,也要用乘法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