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四大王”相会在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8
第3版()
专栏:

“四大王”相会在北京
本报记者 何黄彪
科学,给“泥腿子”插上了金翅膀;技术,使庄稼汉腾飞起来。
在这次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有被人们誉为“四大王”的乡科普协会的会员在这里愉快相会。他们是:露地亩产高达2.13万斤蕃茄的“蕃茄大王”张文康;亩产3.04万斤冬瓜的“冬瓜大王”吕璞修;小麦玉米二茬亩产2,300斤的“作物大王”李祥岭;年产鸡鸭蛋1.6万斤的“鸡鸭大王”张天津。
“四大王”虽然有老有少,文化不高,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科学增长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登上了高产“大王”的宝座。
“蕃茄大王”张文康,是四川省温江县的农民,小学程度,今年37岁。1976年,他发现蕃茄需求量大,产生了种蕃茄的念头。在自留地里悄悄试种了二百多株,但每株只收了二斤多,按亩计也不过二三千斤。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家分了2亩3分7厘旱地。他决心把这旱地作为发展蕃茄的基地。可是种来种去,产量一直停留在1万斤左右。他思来想去,觉得光凭勤劳而没有科学技术,富不快!他决心向科学进军,用科学技术去打开蕃茄高产的大门。他一头钻进《蔬菜栽培各论》、《植物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书籍和资料之中。他足迹踏遍周围上百里,向内行请教,同时向省内外发信,向农科院、农学院的专家求教。很快,他弄清了蕃茄低产原因,闯出了高产之路:1980年亩产1.2万斤,1981年1.6万斤,1982年突破2万斤,1983年达到2.13万斤,成了闻名省内外的“蕃茄大王”。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有经验丰富的菜农,有农艺师,有分管种植业的专职干部。在专业科技人员协助下,他编写的《蕃茄高产栽培技术》深受广大来访者的欢迎。他还被县里授予“蕃茄能手”的光荣称号,被推荐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担任了温江县蔬菜协会理事长。
63岁的“冬瓜大王”吕璞修,是四川新津县兴乐乡的农民。他凭着在中学时念过一本生物书的底子起步,努力学习作物栽培技术知识,仔细观察冬瓜生长的“脾气”。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发现了“摘嫩点,多结些;摘老点,少结些”的高产诀窍。冬瓜刚上粉就采收,一季可采收三批。他不要求每个冬瓜长多大,而是要求群体产量高。如此一年一度的实验,他找到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有些是传统方式的改进,有些是科学书刊上介绍知识的应用,有些是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冬瓜结得一年比一年多,1983年达到亩产30,400斤。他写的《冬瓜亩产栽培技术》很受欢迎。
来自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乡的“作物大王”李祥岭,是1975年初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1980年,他被吸收为公社科协委员,首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科学试验。他先后自学了《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学》等书籍。知识打开了他的眼界。他努力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如选用良种,根据土壤中氮和磷的含量,合理施肥,及时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使他成了“绿色王国”的主人;“绿色王国”也为他献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1981年,4亩7分地小麦玉米两茬共收粮食9,520斤,平均亩产2,025斤,实现了“吨粮田”;1983年种13亩,创造了小麦玉米两茬亩产2,300斤的高产纪录,为涝洼低产地区闯出了高产的新路,当年收入超过1万元,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钱、万斤粮”的科学致富带头户。三中全会前,他家住着小草房,如今新盖了四间大瓦房,买了拖拉机、喷灌机、电视机,订了许多科技报刊。几年来,接待了省内外来访取经者一千多人次。
“党的政策暖人心,科学打开致富门。”从东海之滨浙江温岭县石粘乡来参加会议的“鸡鸭大王”张天津,已经59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开始养鸭时只有22只鸭,下不了几个蛋。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这个解放后才摘掉文盲帽子的庄稼汉,昂头挺胸,伸手去叩“科学宫殿”的大门!他先后买了养鸡、养鸭及各种家庭副业科技书籍40多本,订了《经济生活》、《新农村》和三份科技报。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篇篇地啃,用“滴水穿石”的毅力一份份地学。不懂就问。学校老师、驻村干部、上面临时下来的科技人员,都成了他的先生。他从报上看到关于介绍蚯蚓的文章,就想到养蚯蚓喂鸭,立即买来1,000条蚯蚓良种,日夜不离地观察记录,了解了蚯蚓的活动规律,并结合农村情况采取防天敌、防逃跑等措施,一年半就繁殖到七八万条。他用蚯蚓喂鸭,很快使鸭群产蛋率上升到92%,每只蛋平均重60克。尔后,他又综合经营家庭养殖业,创造了“蚯蚓家禽一条龙”。结果,他喂养的400只鸭、300只鸡,一年共产蛋1.6万斤,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现在,他住上了新楼房,买了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新式家具、电动水泵等。他先后接待了22个省、66个县的2,000多名来访者;还收到来信4,500余封。他编写的养蚯蚓喂鸡鸭等资料大量翻印,广为传播。
“四大王”相会在北京的故事暂且写到这里。然而,在这次会议上,记者还听到了许许多多“养蜂大王”、“养蚕大王”、“养花大王”的生动故事,仿佛从这里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广大农村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亿万农民正在插上科学的翅膀,正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附图片)
张文康、张天津、吕璞修、李祥岭(自左至右)在一起交流经验。 赵小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