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稳步发展的约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9
第6版()
专栏:约旦通讯

稳步发展的约旦
新华社记者 芮英杰
自从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以后,约旦王国的西部边界全线面临着以色列敌人的威胁,加上约旦本身的资源不丰富,因而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建设是不容易的。但是这个亚洲西部的较小的国家,在侯赛因国王的领导下,沉着应付中东地区风云多变的政治形势,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进行建设,一直保持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约旦发展农业的步履是艰难的。全国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0%是沙漠和高山,只有10%的可耕地,而耕种面积只占7%。至今约旦每年所需粮食的四分之三,即40万吨,仍需进口。国家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着农业建设。
约旦的农业主要集中在约旦河谷。这是一条在沙漠边缘的狭长的绿色地带,占全国总面积的0.6%。这里气温适中,常年可以耕作,即使冬天,河谷地带仍是满目碧绿,充满生机。透过路旁高大的棕榈树,可以看见郁郁葱葱的香蕉林、斑红点点的柑桔园,和大片大片排列有序的种植蔬菜的大型塑料棚。
七十年代初期,约旦政府就成立了河谷管理局,发展河谷地区的水利和灌溉。现在长达94公里的与约旦河并行的东古尔干渠已经建成,还修建了一条送水到河谷高地的加压地下输水管,使河谷地区7.5万公顷的土地成了水浇地。1983年河谷东岸生产了19.5万吨西红柿,31.4万吨各种蔬菜,其中大部分向海湾国家出口,赚回了5,000多万美元的外汇。
约旦的矿产资源不丰富。它左邻右舍的阿拉伯兄弟国家都有大油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更是得天独厚。唯独约旦,至今尚未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但近年来约旦经济的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约旦工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至9%之间。本五年计划实施的第2年——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8.27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增长了20.5%,超过了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象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所能达到的速度。
约旦在建设中,注意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约旦磷酸盐丰富,藏量约为20亿吨;死海钾盐含量为40亿吨。1982年磷酸盐的生产量从1980年390万吨增到439万吨,其中90%以上供出口。当年8月在亚喀巴湾建成一座年产120万吨的大型化肥厂;同年9月,又在死海之滨建成了提炼钾盐的阿拉伯钾盐公司,1983年就生产了钾盐30万吨。
约旦是一个小国,人口241万(不包括约旦河西岸),其中一半以上是巴勒斯坦土地被以色列占领后离开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善于经营,他们和当地人民合作,在约旦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侯赛因国王很重视人力资源,从六十年代开始他就强调智力的开发。现在约旦每29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其中在国外就读和深造的有5万多人,这个比例,在阿拉伯国家是少有的。约旦的技术人员除在本国工作的以外,现在在国外的还有30.5万人,其中在海湾国家就有26.1万人。这许多人每年汇回约10亿美元的外汇,成了约旦经济的支柱之一。
国际上一位银行家曾经评论说:“约旦经济结构紧凑,管理良好。它以适度的计划而成为中东地区管理得最好的经济。”这可能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小国成功地使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人达到1,800多美元的一个秘诀。(附图片)
图为安曼市区一角。芮英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