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糖县”斗门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9
第8版()
专栏:

“糖县”斗门散记
杜埃
隔江遥望,远峰矗立一座新城。
踏上水泥钢筋的码头,在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来到珠江出口处的井岸。
顾名思义,说此坪上原有一口大井。过去只有一只提水吊桶,外加几间茅舍,可如今,却成了一座广厦林立的新城。
这里江河纵横,港汊如网,滔滔珠江水从三角洲要经过八个门注入南海。东面是上世纪以抗英鸦片战争著名的虎门,西面有因宋朝宰相陆秀夫背负末代皇帝投海而为人传诵的新会县崖门,其余六个门中,斗门县占有其四。此地处于珠江三角洲的最下游,土地肥沃,幅员广袤,可是却有一半耕地低于珠江水面,17万亩为临海咸渍田,又是台风码头,常常海浪裂堤,作物被毁,因此耕作粗放,农民们很少在此定居。解放前这个小小的井岸便成为流动渔民和佃耕农民临时驻足之地。周围真是大漠孤烟,满目苍凉,但却成为“大天二”
(土匪)和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的安乐窝。从旧井岸变成新井岸一个明显标志,是昔日那口大水井已从地面消失,代之以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那咸涩不能饮用的海水,已完全为清洁的自来水所代替了!今天的井岸,高楼深院,掩映在翡翠色蕉林蔗海之间,面面鱼塘,仿如一方方晶莹的大镜。糖厂烟囱高耸,她已完全变成一个中型的现代化新城,有谁晓得,它过去是个叫人咋舌的
“西伯利亚”呢!
斗门,这个名字有点奇。奇就奇在她贯串一个“斗”字——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记得1965年,这个县由广东的中山、新会两县几个边远公社合并而成县的建制之后,人们面对着的,几乎是一片荒芜之地。赵紫阳同志曾来此视察过,看见几及一半土地为低沙咸渍田,稻子产量极低,他以农业行家里手的胆识,面对当时片面强调一切以粮为纲,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栽水稻的情况下,提出改种甘蔗、竹子和织草,因为这些作物抗台风,抗碱性强,产值也比水稻高,于是人们的生产热情鼓起来了,组织起来围海筑堤,引淡冲咸,提高水稻单产。正当人们壮志满怀,为战胜“冬春咸旱夏秋涝”的恶劣自然条件而拚搏时,“史无前例”的“龙卷风”刮起来了,百兴俱废,人心涣散。但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下来的大有人在!现任县长陈达新当时虽被下放到这里整日与泥巴石头打交道。他和伙伴们挺直腰杆带领群众,挖海泥,筑高堤,破石方,砌石堤,增电排,疏河道,引淡冲咸,进一步打下了农田建设的基础,初步控制了自然灾害。但因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种植单一,仍然没摆脱穷困的窘境。人们虽然知道种甘蔗可以增收,但当时谁敢放开手脚去种呢!直至三中全会后,才能够真正解放了生产力,人们大胆调整生产布局,甘蔗、鱼塘、禽畜和其它副业才得以大发展,实现了每人一吨粮一吨糖的指标。责任制带来了春天,一造粮产上交任务有余,下造全归自己。现在甘蔗和副业也全面丰收。粮糖发展又促进食品、造纸、建筑等轻工业的发展。如今不仅六畜兴旺,而且河面上有53艘挖泥、喷泥的机械船,它们巨大的铁臂铁头举落不停。井岸的农民富起来了,县境内电气化的装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这个只有24万人口的新县,1981年每个劳力平均向国家提供粮食1,398斤,白砂糖2,126斤,这两年就不止此数了,成为全国产糖最多的县,获得了“糖县”美称。
站在农场的一个耕作区的楼顶上,6,000亩一片的甘蔗海,展现眼前,绿茸茸的象无边际的青绒毯铺满地面,使人一望极目,心旷神怡。我想起此地离澳门只不过11海里之遥,这个新县小城,正好成为珠海特区的后勤基地。
“糖”县春来早,飞燕含泥忙,为了建设城乡新生活而奔忙的人们比春燕含泥筑巢还忙。从城市到乡村,“糖”县人民对未来真可谓充满了柔情蜜意。党的政策正是制造甜味的糖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