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搞好县级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0
第1版()
专栏:

搞好县级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
本报评论员
对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是我党干部制度的一个优良传统,是这次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了解,多数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对这项工作的要求,收到了好效果。但有些地区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有的交流面太窄,有的基本未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的领导同志对于干部交流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或者缺少克服阻力的勇气。
有人认为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人熟地熟,好做工作,何必交流?”这种看法失之偏颇。熟悉情况、熟悉干部固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条件之一,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人熟地熟”也有两重性。人地生疏,逼着你深入基层,多接触群众了解情况,处事比较谨慎,较少老框框。有些干部往往是人愈熟私情愈重,情况愈熟愈容易墨守成规,犯官僚主义的毛病。有的人甚至陷入宗派小圈子,长期难以自拔。近几年来,中央有计划地陆续交流一批干部。许多干部的基本素质还好,但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成就不那么大,交流到新的地方,很快就打开了新局面。这种事例,各地都可以找出一些。这说明一个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好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熟地熟”,主要在于自己的德才如何,决策和组织指挥能力是高还是低。
有人认为只要干部在当地干得好,交流不交流无所谓。这是一种不利于干部成长的近视观点。对干部实行有计划地交流,是为了使干部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一步说,一个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搞得好,那个地方必定会成长起一批好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把他调到新地方,让适当的同志来接替,那里的工作非但不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搞得更好。如果以为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得好就不能交流,要交流只能是工作搞得不好的,这完全是对干部交流的误解。交流干部是为了有利于锻炼干部,并不是对干部进行惩罚。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干部交流的阻力主要不是来自一些认识不足的同志,而是来自少数陷入了某种“关系网”或宗派圈子,舍不得丢掉自己长期经营的“地盘”的干部。在那里,他们有人有势,说话“算数”,谋私方便。对这些同志,应当给以真正同志式的爱护,不仅要批评教育,促使他们切实改正,尤其要坚决调离原地,早调比晚调好,决不能姑息迁就。
实现干部交流,需要做细致的工作,要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避免“一刀切”;要教育干部顾全大局,接受组织安排,同时做好家属子女的工作,使他们能对干部交流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对干部的某些实际困难,要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照顾。各地都要注意创造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以期逐步实现干部交流工作的制度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