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永不熄灭的火焰——评电视剧《燃烧的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2
第7版()
专栏:

永不熄灭的火焰
——评电视剧《燃烧的心》
王维超
由欧阳山尊和他的学生沈忆秋执导,位北原、周正和吴雪等主演和助演的《燃烧的心》,是一部颇为感人的好戏。剧中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老共产党员王雨清的形象。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有着一颗象火一样燃烧的赤子之心。他虽已年逾花甲,仍在为党的事业继续燃烧,继续发光和发热,具有一种使人奋起效法的感召力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新陈代谢,变革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党的事业也是如此。目前,一大批老干部正在欣然退居第二线或离休、退休,并以蜡炬精神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选拔和培养革命接班人操心劳神,让革命的火焰愈烧愈烈。但是,由于党内还存在着思想、作风和组织严重不纯的问题,不可否认,在选拔和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问题上必然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燃烧的心》及时地选择了这一题材,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以王雨清为代表的老干部所体现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鞭笞了市委第一书记李墨夫等人的不正之风和“三种人”王进军的丑恶灵魂。既反映了推动历史奔腾向前的生活主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大量的和普遍存在着的美,也看到了生活中的渣滓,看到了生活中的丑。应该说,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敏锐的,尖锐性、严肃性和科学性是结合得好的,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王雨清与之斗争的对象是握有大权的市委领导和险恶狡诈的“三种人”,对立面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我们在屏幕上所看到的始终没有正不压邪的感觉。在看到尖锐斗争的同时,始终感到有一种更加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王雨清。主人公的斗争虽然极为艰巨,但并不孤立无援、软弱无力,在他的身后有省委组织部长、第一书记、离休的老司令员以及帅准、夏叶子等一大批党的中坚分子。这部戏有某些悲剧色彩,但基调始终是昂扬的,令人鼓舞的。我认为,朴素无华,力求准确地真实地把握现实和反映现实,是这部电视剧一个比较显著的特色。
其次,反映党的高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剧作,在艺术上难度较大,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干涩、概念和说教。《燃烧的心》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有深沉凝重的严肃感情,又充满了轻松的生活情趣。例如王雨清应付老母亲催讨棺木、与女儿争论选择对象的标准、倾听年轻的女服务员唱歌等情节,生活气息颇为浓厚,使人感到亲切。这里关键是一个情字。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执意于象表现普通人一样表现高级干部的感情,表现沉入在人物思想深层里的情感活动过程,展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全剧没有大跌大宕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也没有贯串整体的中心事件,几乎全是一些表面上没有联系的事件和情节,一些普通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然而,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普通的生活情节,表现王雨清的感情世界,渲染他的思想,显露他的性格。导演和演员在表现王雨清关于接班人问题上的原则斗争,贯彻三中全会路线的坚定态度,以及看望病危的老共产党员,祝贺老教授入党,反对歌剧以悲剧结局处理老干部等情节时,无不具体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通过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人物的立场观点。祝贺老教授高子鲜入党这场戏,是比较难以表现感情的,讲话的内容都是政治性的语言:“不为名,不为利”,“赤子之心”,“对人民对同志极端热忱”等等。但由于导演和演员细致入微地悉心揣摹,让人物有感而发,所以异常动人和感人。处理其他人物(包括反面人物)也是力求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透过感情渲染思想,以显露其性格本质。我觉得,《燃烧的心》牢牢地抓住艺术审美的感情特征,充分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以情动人,寓理于情,是这部戏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艺术特色。
自然,《燃烧的心》在艺术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李墨夫的思想面貌不够清楚,象蒙了一层面纱一样,使人有朦胧和模糊之感;在节奏上也显得拖沓了一些,有不少目的性不明确和表现力不强的推拉镜头,表演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间歇、停顿或思想感情的空白点;特别是在镜头运用上缺乏电视特点,对于电视艺术的空间功能掌握得还不够精到,等等。但瑕不掩瑜,《燃烧的心》仍不失为一部生动感人、具有现实意义的好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