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知耻近乎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2
第8版()
专栏:

知耻近乎勇
蒋元明
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到他身边去的几个警卫员便在心里划了一个问号——他们曾听人讲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知道有一个了不起的叶挺,可就是不知道那个叶挺是不是身边这个军长?一次,这几个小战士随军长乘车外出,途中便鼓起勇气当面问起来:
“首长,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时有个叶挺同志,他是谁?是不是你?”
“是我。”
“首长,那为什么南昌起义之后就没有听说你呢?”
小战士们完全出于好奇和关切,哪想到这一问,竟使平素威严爽直、坚决果断的铁将军脸刷地沉下来,顿时陷入痛苦之中。过了好半天,他才沉痛地说了一句:“这是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可耻!”
不难想象,叶挺同志是痛苦地回答了一个难题。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到出任新四军军长,其间十年,他脱离了革命,到海外去了。叶挺同志不仅没有回避,还用“可耻”二字为这段历史作结,并且是当着自己的一群警卫员,这说明了他的勇气和决心,怎能不使读者涌起激情和敬意。
“神仙也有缺点”,这是方成同志一张漫画的题目。八大仙中的李铁拐,两只脚还不一般长。唐僧的四个徒弟也都是“戴罪立功”的人物。神仙尚且如此,凡人就更别提了,即使是伟大的人也罢。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知耻近乎勇”,叶挺同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正视事实,勇于把思想深处的“小”亮出来。抗日战争一爆发,他从海外归来,在延安欢迎他的大会上就讲过:“……过去的那一段,好比爬高山,朱总司令等同志不怕艰险,坚决爬到山顶上去,我呢,只爬到半山又折回来了。今天,我愉快地来向同志们学习……”这番“自白”,可以看作是他《囚诗》的序言;有了对十年的深刻批判,才有他以后十年的坚定不移!
有些人则不同了,文过饰非,掩丑遮恶,总想竭力装扮成一副“完美无缺”、“一贯正确”的样子,对于自己的“疤”,讳莫如深,谁要是不小心碰了一下,那就会遭到阿Q式的回答。譬如,有的人对自己在十年动乱中的表现,哪怕是明明白白的错误,也要证明与别人的不同,属于“曲线正确”之类。这样的态度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共产党人应当是现代的“君子”,有“君子风”,勇于自责,勇于自“更”。“更”的结果,失去的是身上的尘土和污垢,得到的则是肌体的清洁和健美,形象更光辉。我们党的几乎所有的党员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却并不是人人都肯去实践。原因呢?就是少那么点勇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