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向先富的农民学 走勤劳致富的路——山西省稷山县部分县、社、队干部座谈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3
第2版()
专栏:

向先富的农民学 走勤劳致富的路
——山西省稷山县部分县、社、队干部座谈纪要
本报开展的《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的讨论,在一些地方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许多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欢迎。今天发表的这个座谈纪要,是山西省稷山县部分县、社、队干部联系实际所阐述的切身体会,他们讲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值得一读。 编者
先富的农民起了带头作用
陈因才(城关公社管委会主任):党中央刚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时,我们的思想跟不上,群众也有些糊涂认识,不少人曾认为靠下苦功夫种地富不了,要富非得有“特殊本事”。后来,经过实践,大家的认识变了。1981年,我们公社桐上大队社员曹万合,种了一亩一分地棉花,采用了地膜覆盖新技术,并在棉花行垄里间种西瓜、甜瓜,结果棉花和瓜都获得丰收,一亩多地收入1,800元,比全县每亩平均收入高20倍。这对全队、全社群众都是个很大的震动。1982年,周围十几户农民向曹万合学,经常登门请教。到1983年,这个队基本上户户都这样搞了,地膜覆盖棉田267亩,棉瓜间作160亩。光瓜一项就收入5.2万元,全队人均70多元。推广曹万合的经验后,我们公社荆平大队又出了个名气更大的夏满仓。1982年,他在8亩地里搞地膜覆盖,棉、瓜、豆角间作,收入6,000多元,加上其它收入,全年总收入1.1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去年,这个大队搞地膜覆盖、棉瓜间作,由30多亩发展到600多亩。过去,我们要推广个什么经验,往往费劲不小,效果不大。现在有曹万合、夏满仓这样的人一带头,群众就自觉地干起来了。
赵克恭(县委副书记):先富起来的农民的带头作用确实不可低估。曹万合、夏满仓他们的话几乎比有些专业技术员的话还管用,群众爱听,也信服,因为人家是真的富了。过去,我们县很少搞地膜覆盖和棉瓜间作,这二年地膜覆盖新技术推广很快,棉瓜间作面积也大幅度增加。近几年,我们县的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总收入去年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两倍。应该说这与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他们讲究经营管理,大胆使用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新的信息,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群众欢迎这样的“能人”
赵秉熬(路村公社邢堡大队管委会副主任):我们大队的邢占庆就是一个“能人”。我们队地处吕梁山脚下,土地瘠薄,过去生产发展缓慢,多种经营门路也不多,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前年3月,曾经当过大队干部的邢占庆,看准不少厂矿单位搞基建,碎石的销路好,就贷款购买了一台破石机,承包了大队6亩空场地,利用周围山涧里的乱石,搞起了破石加工业。机器一开动,需要有人从山涧拉石料、操纵机器、外运产品,他家的人手不够了,就请亲戚和队里的其他人帮忙。每拉一方石料付工资4元,每破1方石头,付工资8角。这一年,除去工资、承包金额、生产费用外,他家收入了3万元。去年虽然遇到碎石价格下跌等问题,他家收入仍近两万元。占庆富起来了,引起了不少议论,说啥的都有。但俺们本村的最知根底,占庆既没投机倒把,又没坑害别人,就是靠善于经营的本事,把石头变成了钱,这有什么不好?社员们也觉得报酬合理,常利用空余时间拉石头,一个人一天挣六七元钱,破石头的一天也能挣三四元钱。全大队有30多户常给他拉石头,临近公社也有不少人来干。不费心思又挣了钱,比闲在家里没事干好多啦。我有空时,也为他送过石头,挣了一二百元钱。说实在话,我们村能多出几个邢占庆这样的“能人”,现在的100多个剩余劳力就用不着四处找活干了。一人带着十几、几十人挣钱,群众才欢喜哩!要支持和保护先富的农民
郑盛龙(化峪公社化峪镇大队管委会副主任):过去我们队单打一,只抓麦子、棉花生产,群众的日子很不好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大队农民都想富,想利用本村是集镇这个“地利”搞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可谁也不愿带头。因为前些年批“资本主义”,割“尾巴”,把农民都整怕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帮助群众打消顾虑,一面鼓励思想比较解放的社员赶快干起来。1981年,社员郑小狗和另外3个社员办了第一家饮食店,起名“春潮”,意思是这个小店是在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出现的春潮中开办的。他们当年收入了4,000元。1982年郑小狗单独经营,年收入增加到5,000元,一下子出了名。可是到那时,他的心并没全放下来,一见到大队干部就紧张地说:“哎哟,我看快了吧(指‘割尾巴’)?”我们反复给他讲政策,告诉他党的政策不会变,支持他放手大干。县、社领导也经常登他的店门,问他有什么困难,缺什么东西。慢慢地,他消除了顾虑,放心大胆地干了。其他社员看到郑小狗“冒尖”后,不但没挨整,还受到上级的表扬、支持和帮助,也就纷纷干开了。有的搞加工,有的跑运输,有的摆摊经商,有的养鸡养牛……现在全大队40%的农户搞起了多种经营,去年多种经营收入26.9万元,比1981年翻了一番多。群众由怕“冒尖”变为争先致富。有人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形容这种局面:“郑小狗带头经了商,袁克农赶忙去栽桑,牛新元看见着了急,赶紧回家去养鸡”。短短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可别小看了对一两户先富裕的农民的支持,这种支持的影响可大哩,往往是支持了一户,鼓舞了全村、全社。
本报通讯员 潘和平
本报记者 吴长生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