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凤还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3
第8版()
专栏:

凤还巢
汪克訨
凤阳花鼓,几乎妇孺皆知;然而,与花鼓珠联璧合的凤画,却为世人鲜见。
兴许是土生土长的缘故,孩提时代,我便对凤画独具的韵味萌生了特有的情趣。听长辈们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把凤阳定为中都的第二个春天,一只五彩凤凰飞落古城。百姓为之轰动,扶老携幼前往观赏。一位画师即刻挥毫,将凤凰形象跃然纸上。从此,象征吉祥的凤画便在民间传开了。
上面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六百余年来,凤画经历代丹青妙手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即凤凰的形神须具备“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的妙姿奇态。在吸取工笔花鸟画勾线、敷色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凤画兼蓄年画的通俗画风,深为大众喜爱。其品名亦颇为丰富,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五楼凤”、“龙凤图”、“五凤代寿”等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幸存的凤画老艺人李凤鸣、华荣生等请到文化部门传授技艺,并邀请他们赴京与李苦禅、叶浅予、陈半丁等名画师交流。传统的凤画,从此登上了美术界大雅之堂。
“文革”中,凤画被当作“封建糟粕”惨遭洗劫。老艺人们在磨难中有的挥泪愤然离开人世;有的忍痛将画笔付之一炬,被迫改业;有的隐姓埋名,流落他乡……源远流长的凤画濒于奄奄一息的绝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凤阳带来了蓬勃生机,阔别十多年的凤凰又飞回故乡。1981年,县美协刚一成立,便立即着手抢救凤画。有关负责同志亲往蚌埠郊区,看望尹派凤画传人尹杰承。并将改行卖菜的老艺人王德鑫请回,对凤画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对章法、技法和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作了大胆探索,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凤画。
不久以前,古城凤阳首次举办了凤画展览。在四壁生辉的展厅里,墨凤、素凤、彩凤千姿百态,或曲项欢鸣,或俯首低语,或花丛漫步,或云天扬羽,令人有如置身花香鸟语幽境之感。从一帧帧脱颖而出的画幅中,我寻觅着童年的梦幻,追溯着故乡的韶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