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4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活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是青年团创建时期的组织。
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作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这个小组决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指导各地建党的同时,把领导青年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8月22日,八个青年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渔阳里六号,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党的发起组派俞秀松任团的书记。当时,各地不少进步青年,满怀救国救民的热情到上海寻求出路,得到了陈独秀等人的帮助。他们有的参加了“工读互助团”,有的准备到苏联学习,到西欧勤工俭学。青年团成立后就在他们中发展了一批团员,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柯庆施、肖劲光等。
党一开始就把青年团看作是自己的助手和后备军。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创办了外国语学社。上海党的发起组和青年团把团章等文件发往各地,指导和推动各地的建团工作。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也把建团工作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到1920年底,北京、广州、长沙、武昌、天津等地,都建立了团组织,并与上海的团组织发生联系。他们主要用通讯形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通过外国语学社接待训练各地青年,并与“少共国际”联络。1921年初,俞秀松、张太雷代表中国的青年团组织,赴莫斯科参加了“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当时党是秘密的,团是半公开的,许多党的工作和活动都以团的名义进行。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都入了团,李大钊、毛泽东、陈潭秋、谭平山等各地党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也是团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们带领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深入工厂、矿山和铁路工人中,调查工人状况,办夜校,教文化,宣传革命道理,向工人学习,在工人中建立党、团及工会组织。这些活动不仅对团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筹建全国统一的党组织和推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作出了贡献。1921年“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又以团的名义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纪念活动。
但是,这时团的组织还是比较松散的。团内除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外,还有各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思潮,如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主义等。因此,在实际活动中往往意见分歧,互相冲突,再加上团的领导人出国开会、经费困难等原因,到1921年5月,上海、北京等地的团组织曾一度陷于停顿或解散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在党的“一大”上,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和吸收优秀团员入党的问题。同时,张太雷也接受“少共国际”委派,回国组织“少共国际”的中国支部。于是,党召集一部分老团员,经过整顿,于1921年11月正式恢复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重建青年团,吸取了初期建团经验,一开始就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明确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张太雷主持制订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中写道: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为了加强领导,产生了团的临时中央局,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正式中央机关之前,暂时代理中央职权,由施存统任书记。1922年1月25日,临时团中央创办了机关报《先驱》,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报道国内青年团工作、青年运动以及“少共国际”及其所属各国青年团的状况和经验。
青年团重建后,团组织健康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22年5月,建立团组织的地方达十七处之多,除上面提到的地区外,尚有南京、保定、唐山、塘沽、安庆、杭州、潮州、梧州、佛山、新会、肇庆等地。团员总数达5,000多人。有些暂时不具备建党条件的地区,先建团,在团的基础上再建党。团的战斗力也提高了。1922年3月,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革命,青年团以极大的精力,从上海学生中开始,发动并领导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持续数年,发展到全国规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广大青年也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运动,实际上是“五四”启蒙运动的继续。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订了团的纲领和章程,选举了由施存统(书记)、蔡和森、张太雷、俞秀松、高尚德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团纲规定团的性质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即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目标是“要建设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任务是“一方面为改良青年工人农人的生活状况而奋斗;并为青年妇女青年学生的利益而奋斗;一方面养成青年革命的精神,使向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团纲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即反帝反封建。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并一致同意加入“少共国际”。
与国内建团的同时,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邓小平等人在旅欧勤工俭学生中,也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正式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周恩来任书记,直属国内团中央领导。它是中国青年团创建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团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团的“一大”后,各地团组织进一步进行改组和整顿。在党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团员和青年意气风发,积极投入了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斗争中,他们和党员一起,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1923年6月,党的“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策。为了加强青年运动的领导,“三大”还通过了《青年运动决议案》,对团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根据“三大”精神,1923年8月,团在南京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团组织已遍布全国十六省三十多处。团员总数达6,000人。大会坚决接受了党的“三大”路线,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大会报告决议案》,指出:“本团团员加入国民党,当受本团各级执行委员会之指挥;但本团之各级执行委员会,当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及其各级执行委员会对于加入国民党问题之种种指挥。本团团员在国民党中:(1)应赞助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主张,与其言语行动完全一致。(2)本团应保存本团的独立的严密组织。”大会通过的《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确立了青年团既要保持青年团的特点,而在政治方面须完全服从共产党主张的原则。大会选出了七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邓中夏(委员长)、刘仁静、施存统、夏曦、卜世畸、林育南、李少白。不久刘仁静接任委员长。
团在“二大”以后,就与党一起积极投入了改组国民党和国民会议运动,并与国民党右派企图取消共产党和青年团在统一战线中独立性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平定广州商团军的反革命叛乱、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团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以后,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就此结束。(唐宝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