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转变中的关中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5
第5版()
专栏:通讯

转变中的关中农村
本报记者 吴长生
有人说关中人保守,我看并不尽然。
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历来被视为陕西的膏腴之地。悠长的耕作历史,比较稳定的收获,免除了人们的衣食之虞,也确实无形地束缚了大胆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落后过,就是现在也还比不上许多早起步的先进地区。但是这里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转变。传统观念的堤防在崩溃,新的事业在兴起。素以“稳”著称的关中农村,处处给人一种“动”的强烈感觉。
促进商品生产的新军
“弃农经商”,曾经是一种罪名,“二道贩子”,几乎是“投机倒把”的同义语。就在一年多前,周至县召集运销专业户开会时,许多人还指责这是“为资本主义开绿灯”呢。可是如今,农民从切身利益得失中感觉到:“弃农经商”非有不可,专业运销的农民不仅没罪,而且有功。
就拿刺绣业的发展来说吧。这个县的许多农村有传统的刺绣手艺。但过去刺绣的物件基本不出家门,品种也只有枕套等两三样。谁也没想到,仅仅两三年,生产、推销刺绣产品竟成了十几个公社、上百个大队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1982、1983两年,全县刺绣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搞刺绣的农户遍及全县,专业户冒出了一大批,仅一个哑柏镇就有四千多。翠峰公社东肖村大队300多户,几乎家家搞刺绣,户均刺绣年收入上千元。
怎么发展得这么快呢?一位县领导说:“可以说是‘二道贩子’立了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哑柏镇的一些农村妇女搞起了刺绣生产。可是国营商店、供销社都不愿经营她们的产品,嫌式样“土”,怕卖不出去倒赔钱。人们只好自找销路。一位农民抱着侥幸的心理,带着“土”货,到西南农村、山区跑了一趟,带回了出人意料的好消息:“土”产品虽然进不了大城市,在农村却挺吃香,很受农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一石激起千层浪。远近的刺绣能手听说产品不愁销,便都放心干开了,许多不会的也加劲学起了手艺。紧接着,又出现了许多为刺绣服务的行业,有的专经营布,有的专搞线,还有的专门搞图案设计,一大批推销员也随之应运而生。现在,全县从事刺绣品推销的有近2,000人。他们是最活跃的人物,不断把周至的大批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又及时地把全国各地的信息带回周至:哪里喜欢色彩明快的,哪里欢迎清淡素雅的,哪些民族爱哪种花草,哪些地区急需哪几种产品……根据这些信息,人们不断翻新花样,提高质量,生产出一批批适销的产品。刺绣业就是这样越来越红火的。
其实,不仅是刺绣,在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易损鲜活类产品的销售方面,农民推销员也是“唱主角”的。据县里统计,近两年,全县8,000多名农民推销员推销农副产品的总额每年都达5,000多万元,占全县10项主要农副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韩城市,一位领导向记者介绍:近两年,韩城运输专业户大发展,现在,全市拥有农民私营汽车450多辆,数量在全省名列第一。另外,还有私营各种拖拉机1,000多台,运输专业户有近1,000户。农民们开着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深入到边远矿区、偏僻煤窑,把大批煤炭拉运出来。他们既补充了国家、集体运输力量的不足,解决了长期没能解决的煤炭外运困难,又促进了民办小煤窑的发展。去年,韩城民办小煤窑大大增多,原煤产量将近翻了一番。
“小鸡同样能生大蛋”
访问户县一家队办小厂后,一位同行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可别小看了那些有文化的农民,他们颇有胆识,只要思想开窍,发展商品生产的本事大得很呢。这叫‘小鸡同样能生大蛋’。”
户县东新家用化学品厂1981年11月投产,以生产日用护肤脂为主,它只有15名固定职工。当年只生产两个月,就还清了6万元贷款,上交了两万多元的利润。前年,产值67万元,盈利24万元;去年,产值增到180多万元,盈利50万元,仅向国家交的工商税就达19万元多。
靠什么取得这么好的经济效益呢?厂长不假思索地说:“最重要的是靠优质服务。”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从建厂起,他们就立下了定期发函或亲自登门征求意见,退换滞销产品的规矩。前年底,厂长带了5名工人,依次到6个县的百货公司征求意见。滞销产品如数退换,畅销产品尽量满足。嫌散装的不好卖,他们用随身携带的机器就地装袋。结果,只一个星期,他们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已销出去的产品,一袋也没拿回来,因为一些地方滞销的,却是另一些地方畅销的,通过调剂,正好以余补缺,都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连出发时带的两万多元准备调换的货,也都顺顺当当地销售出去了。他们既解决了商店滞销的问题,扩大了生意,又赢得了信誉。
在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研制独家新产品,注意薄利多销等方面,他们也做了许多努力,因此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刚建厂时,他们拿着产品到处央求,没人瞧得起一个农村大队工厂生产的化妆品。现在,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上千家商店经销他们生产的“留兰”牌产品,常年不断有人订货催货,连深圳的一家商场也与他们签订了产销合同。
在宝鸡、在西安、在渭南、在咸阳,几乎到处都能碰到东新厂这样“下大蛋的小鸡”。它们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使人们眼界大开,看清乡镇工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从“管”字当头到热心服务
近两年,关中较穷的乾县,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形势尤为喜人。到1983年底,全县已有各类专业户、重点户23,000多户,占总农户的27%,比1982年猛增了80%,已形成林果蔬菜、养殖、加工、运输、建筑等专业村12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4.6%。
专业户、专业村的迅速发展,与县委思想的转变、积极支持分不开。县委书记赵景义同志说:“要说从一开始我们就自觉支持专业户,那是瞎话。在‘左’的错误影响下,我们成天‘堵资本主义的路’,也干过不少‘割尾巴’一类的蠢事。吓得农民除了种地,几乎什么也不敢干,少数胆大的藏在地窖里打铁,躲在庄稼地里织席。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思想才逐步转变。可以说是中央引着、群众推着我们转的。是群众先按着中央的政策干开了,明确提出‘一手抓粮棉,一手抓现钱’,我们没有去硬拦。后来群众越干越有劲,中央政策也越来越明确,我们感到越来越不适应,就以中央文件为指针,逐步清除头脑中‘左’的东西。于是就变不硬拦为较自觉地支持了。”
去年初,为了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县里打破部门界线,抽调70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间作套种、蚕桑、葡萄果品、养牛、养鸡、奶山羊、开发石灰石和服装、饲料加工等8个专业工作组,下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过去干部下乡是“管”字当头,催种催收,农民讨厌。现在专业工作组进村热心搞服务,群众欢迎,主动找上门。技术人员办技术培训班,到现场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其它行政干部则负责联系银行、商业等部门,积极协助解决资金、原材料、苗种、防疫、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服装、饲料加工组帮助专业户合资建立了四个服装公司,积极开展采购原料、技术培训、推销产品等业务,促使全县服装加工产值比1982年增加了一倍。长留公社新巨洲大队在奶牛组的帮助下,发展成全县第一个初具规模的奶牛村以后,县里立即让县食品厂在村里建起了牛奶收购点,给奶牛划分饲料地,鼓励农民继续发展养牛业。
县里的主要领导也经常下乡访问专业户、专业村,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去年秋天,一位县委副书记访问乾陵公社石马道大队旅游工艺品专业村。群众提出想学点简单外语,以便于推销产品。他立即请人在这个村办了外语短训班。
县领导思想、工作方法的转变,带动了广大基层干部。今年春节,新巨洲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亲自动手,给每个养牛专业户送了一副春联。贴在刘文堂家大门上的是:“政策称心大胆劳动致富,方针如意养牛家换新颜”。一位农民高兴地说:“新的一号文件把路子指得更明了。干部们又这么长劲,今年富得一定会更快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