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让“巧妙机器”灵活地运转起来——评述中国银行的服务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7
第2版()
专栏:述评

让“巧妙机器”灵活地运转起来
——评述中国银行的服务工作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去年初春,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银行是个巧妙的机器》,文内提到,中国银行决定把搞好服务作为以后工作的座右铭。时隔一年,情况如何?不久前,记者在中国银行分行行长会议上欣闻,他们的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服务好,搞得活。
(一)
服务好,好在从坐门等客变为上门找客。比如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关系到四化进程。过去有些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落实手续,往往是靠企业自己去跑,跑得通,银行答应贷款,就算是好的了,跑不通,就拉倒;现在只要银行了解到是企业的需要后,就配合企业和有关部门“跟项目”,“跑项目”,力争使审查快一点,环节少一点,效果好一点。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及其所属支行在支持老企业技术改造上,做得比较好,1983年批准的贷款数字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上海市的建材行业比较落后,搞的是“老三样”——砖、水泥、木材,而在国外,新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墙体玻璃、墙中填料、建筑用的涂料以及卫生陶瓷等,都需引进技术加以发展。上海建材行业面临着全行业技术改造问题。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配合上海建材局,由有关各方参加、银行出面组团到外国访问,通过对方银行找可靠的客户,洽谈引进项目。第一批就定下了10个。去年以来,中国银行从总行以及不少地方分行支行的同志,经常走访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
(二)
搞得活,活在业务上不墨守成规,打破老框框,在计划经济的“笼子”里开辟新天地。象中国银行这样一个国家外汇专业银行,一些企业特别是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往往不敢同它打交道。由于银行采取了一些灵活做法,现在他们已视银行为自己强有力的后盾和好参谋、好顾问。比如银行扩大了优惠利率贷款范围和试办特种外汇贷款,各方的反映就很好。所谓优惠利率贷款,是中国银行用低于国际市场的存款利率借外汇给工厂企业或建设单位,使他们能借得起,还得起。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银行做的是“赔本生意”。但从宏观经济着眼,企业得到了优惠的低利贷款,可以加快引进技术,扩大再生产。银行本身的收入虽然减少了一些,但社会财富增加了,算大帐是划得来的。所谓特种外汇贷款,“破例”、“通融”、“灵活”。如有些企业产品不出口,无外汇收入,但其产品国内市场很需要,如用外汇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按过去惯例,除非向财政部门申请,否则,这样的企业是借不到外汇的,中国银行对此“破例”借给外汇,允许用人民币偿还。另外一些企业和部门,有外汇收入,但苦于短缺人民币,银行也给以“通融”,允许借人民币,折合用外汇偿还。这样,以一方之余,补一方之缺,大家手脚就活动开了。以上贷款有一定条件要求。还有一种是即期的外汇调剂,只要一方有卖,一方即可买,银行为之穿线搭桥。如吉林省去年急需化肥,中国银行给了2,000万元调剂外汇进口化肥,解决了大问题。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浙江大学等均利用中国银行的调剂外汇,引进了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除此以外,中国银行的信托投资、国际租赁和各种经济咨询等业务,也是方兴未艾,这些业务部门已决定与100多个企业合资进行技术改造。
(三)
服务好,搞得活,银行这部巧妙的机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银行工作才有生命力。仅以国际结算为例,我国一年的出口商品,如能早结汇一天,按国际市场一般存款利率计算,即能增加外汇资金几百万元的收入。现在中国银行在国际上的业务已由单纯的国际结算发展到债券等其他正常业务,纵横驰骋,运用自如,为四化建设筹措和积累更多的资金。
银行是经济血液流通的枢纽。银行工作做得越好越活,经济血液就越通畅,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取得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