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阻力来自何方?——评述湖南省处理段远来案件中的曲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9
第2版()
专栏:

阻力来自何方?
——评述湖南省处理段远来案件中的曲折
本报通讯员 乐夫 本报记者 刘燮阳
1月8日,本报一版发表了《不能让段远来再横行霸道了》的报道,在湖南省,特别是在常德地区反应强烈。11日,常德市公安局将段远来依法逮捕,人心大快,有的喝酒庆贺,有的燃放鞭炮,人们兴奋地说:常德有希望了,端正党风有盼头了!
段远来的问题,早在去年1月份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就提出来了。然而,直到去年12月,有关部门对此案既未查清主要问题,又未采取得力措施,段远来逍遥法外,继续胡作非为。1982年以前,常德地区有关部门根据群众的检举揭发,曾对段案先后查过3次。第一次是1969年,主要查他的故意杀人罪,结果有人制造假证明,庇护他过了关。第二次是1978年,主要查他奸污妇女罪,因本人拒不承认而作罢。第三次是1981年,查他的经济问题和闹不团结问题,结果对经济问题不了了之,对团结问题是非不分,各打50大板。1982年,党中央提出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又有群众揭发段的问题,省、地两级有关部门竟无人过问。1983年初,原常德地委少数领导人还“评选”段远来为“劳动模范”,记大功一次,并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向他学习。直到去年下半年,常德地区的一些干部向本报记者反映情况,报纸公开揭露段远来的问题以后,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令人奇怪的是,湖南省有关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却拿出一个文过饰非的申明:说什么,他们对段案不仅发现得早,而且抓得很紧:去年1月发现,2月立案,3月调查,6月写出调查报告,以后又没有停止过调查。事实并非如此。调查段远来一案的省、地联合调查组,是从去年4月下旬开始调查的,8月中断了工作。应当说,不是抓得很紧,而是软弱无力。例如,去年5月正在对段案进行调查时,原常德地委少数领导人一面授意常德市委选段远来为省人大代表,一面又同意在地区文艺刊物《桃花源》上发表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为段远来吹捧。又如,去年8月9日,段远来奸污本厂一名女职工,被其丈夫当场抓住。被害者男女双方齐上告,却无人受理。再如,去年1—11月,段远来拖欠国家香烟专利款2,768万元;去年7月,他擅自用公款5.2万元印制有其本人大幅照片的挂历送人……在查案期间,发生的这些事件,有关领导为何熟视无睹呢?为什么在去年12月,段远来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参加全省计划会议,并携带80多条高级香烟去送人呢?有关部门对段案究竟是抓得很紧,还是有意包庇、纵容?上述事实已经作了有力的回答!
显而易见,查办段远来一案阻力很大。阻力来自何方?有关方面的分析是:“一是段远来顽固,拒不交代”;“二是段远来是厂里一霸,不少群众敢怒不敢言”;“三是段远来在厂内安插了亲信,他们公开对抗”;“四是有的领导人有顾虑,怕问题查不清,下不了台”。四种阻力中三种在下面在厂里。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如果这些情况是真的,有关部门为何不采取措施加以排除呢?人们的眼光是明亮的,文过饰非,混淆视听,掩盖不了某些人的责任和问题。
阻力究竟来自何方?答案是明确的:来自这个“烟草王国”的“太上皇”。这些“太上皇”就是湖南省和原常德地区的某些领导干部。他们姑息养奸,目的是怕揭穿了真相,烧了他们的宝座。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最近,本报记者为进一步了解段案的处理情况,再次来到湖南采访,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同志先后两次会见记者。他态度鲜明地指出:“段远来案件是骇人听闻的。对这个案件一定要抓紧,一定要彻底查清,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查到底;还要专门查清同段案有关的关系网。”现在,常德地委已组成八十多人的班子清查段案,省委也派人参加,案件的查处正在加快进行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