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怀念老舍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9
第7版()
专栏:

怀念老舍同志
周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我们的心情感到十分沉重。他本应该坐在我们中间接受朋友们的祝贺,可是,他已离开我们近十八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愈益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位品格正直、才华横溢、勤奋多产的作家的深切怀念,愈益使我们感到他的去世对于我们文学事业的损失之大。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了。但是,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文学事业的文坛巨人,也将永远记住林彪、“四人帮”陷害这位杰出作家对人民是犯了多么大的罪。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发表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等,以现实主义的笔力和幽默辛辣的特色震动了文坛,成为新文学长篇创作中最早出现的硕果之一。从那时起到他不幸逝世的1966年,四十多年间,他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内都写出了许多第一流的优秀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如果说老舍写于三、四十年代的《离婚》、《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残雾》、《面子问题》、《四世同堂》等小说、剧本,既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成果的话,那么,1949年老舍从美国归来以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出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全家福》、《神拳》、《正红旗下》等剧本、小说,则明显地标志着作家思想上的一个飞跃。他没有写自己所不熟悉的事情,而主要是以他所最为熟悉和擅长表现的北京小市民的生活和感情,作为描写对象;他是冷静的,又是热情的。他的幽默饱含对人民的厚爱,闪耀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彩。老舍这一时期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他一生留下的那些传世之作,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丰富了世界的文学。他的作品已在近二十个国家出版了几十种译本。《茶馆》在西欧和日本引起的“老舍热”,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四十年代在美国也出现过“老舍热”,那是由《骆驼祥子》引起的。老舍的文学成就,为中国新文学增添了荣誉和光辉。
老舍主要是以小说家、剧作家和曲艺作家而著称于世的;同时,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位文学大家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多面手”。他的散文和诗歌,正象他的小说和剧本一样,风格独具,不同凡响。老舍在文艺见解上的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创造文学语言和艺术典型,大有裨益。
我们非常尊敬老舍同志,还因为他的品格高尚,是我国文坛德高望重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抗日战争爆发的那年冬天,老舍毅然抛弃大学教授的安适生活,别妻舍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从济南流亡到武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当云集在武汉的作家艺术家们酝酿实现文艺界的空前大团结,筹备成立抗敌救亡团体的时候,老舍为此到处奔走,备尝艰辛,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爱国热忱。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式成立,他当选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实际上就是“文协”的总管事和主要负责人。从“文协”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八年间,老舍一直肩负着领导“文协”的重担。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下,老舍始终不渝地执行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抗日爱国的文艺家的大团结献出了他的全部精神和力量。“文协”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抗击横逆,支撑八年之久,所以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广泛地团结作家艺术家,使这一时期成为“五四”以来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其中老舍有很大的功劳。我第一次面识这位久已闻名的老作家,是在抗战期间的1939年。当时,他作为“文协”的代表参加全国慰劳总会的北路前线慰问团到达延安,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热情接待。他那谈笑风生的魅力,坦白真诚的性格,风尘仆仆的身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从海外归来,继续担负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他作为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日夜操劳,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舍是一位热情澎湃而又严肃深沉的爱国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为人,浅出深入,外圆内方。在建国以后,他热情洋溢地赞美新生活、新人物,成为写作最勤,产品最多,造诣最高的老作家之一。这是众所公认的。对于他解放前所创作的作品,我们也应当给以应有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他的创作风格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他那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却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这位生在“戊戌变法”时代的穷苦旗兵的儿子,从小就切身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王朝腐朽黑暗的双重痛苦。老舍走上文学之路,和他经受了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洗礼之后,以笔作枪的爱国实践分不开。如同他自己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说的,迫使他“非写不可”的东西,“就是非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所给我的苦汁子吐出来不可”。可以说,他的创作活动,从一开始就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对于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是有入骨三分的深刻认识和犀利观察的,正是因为感情上恨之愈深,在创作中才能刺之愈重,而对于社会主义新生活才能爱之愈烈。这位高度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不满足于只是描写旧时代,而总是不断面向新的时代,追求新的生活。在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他不畏艰险,深入朝鲜前线慰问人民志愿军,写了一部报告文学式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这里,我要提到另一位同样参加了抗美援朝斗争,并且写出了好作品的著名的党外的老作家巴金同志,他们都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的情感;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也是令人钦佩的。
老舍是一位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语言艺术大师,他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这是老舍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老舍十分重视作品的思想性,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希望作品能对更多的读者、观众有所启发帮助;但是,他不把读者、观众看作被动的接受者。他并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写“思想”,而是讲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讲究文学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讲究整个作品的艺术完整性,通过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用艺术魅力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间受到影响。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老舍呕心沥血,苦苦锤炼运用文学语言的精湛艺术。他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是血之与肉,分割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戏剧语言》)在这位语言艺术家的笔下,无论写什么文体,都能以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句,刻画出独特的内容,传达出丰富的思想与感情。即使写一篇小散文,他也要力求语言简洁生动、幽默犀利、琅琅上口,并且富有音韵美。可以说,他的许多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舍是一位文艺修养极为精深博大,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革新家。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他同我们的另一位杰出作家赵树理同志有不少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他们都十分热爱和熟悉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是,老舍对于中外的古典文学还具有更多方面的精深修养。老舍和赵树理相识较晚,却相知甚深。他和赵树理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他们曾共同致力于曲艺革新的事业。他们两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又是如此相似,同样横遭不幸而又正气凛然,他们的英名将永远为后人所记忆。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老舍比较早也比较好地注意到文艺的大众化问题。从三十年代起,他就放下大作家的架子,同民间艺人交朋友,拜他们为师,学习通俗文艺的艺术技巧,成为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他从民间文艺那里汲取营养,同时也熟知人民群众喜爱什么和不喜爱什么。他非常尊重人民大众的欣赏口味和习惯,他认为“土”比“洋”可贵,“土”比“洋”更难。这绝不是说他不懂洋玩艺。我们知道,老舍曾先后在英国、美国旅居七八年,非常熟悉欧美文学。他最初的创作,也曾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他从不盲目地崇拜、模仿别人。他对于西方各种“主义”文学作品,都有所研究和借鉴,但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始终坚持从本民族的人民生活出发,坚持为本民族广大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艺术精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本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邓小平同志多次号召和提倡要创造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老舍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一位前辈作家,也是一个先驱者。但他却一直在追求并坚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走向了社会主义,为一切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革命的作家做出了足堪垂范的楷模。老舍始终没有离开哺育了他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决不会忘记他。1951年,中国人民刚刚站立起来当家作主,就把“人民艺术家”的荣誉授予了老舍同志。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回顾老舍同志的一生,综观老舍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说,对于这一光荣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是1984年3月15日作者在纪念老舍同志诞辰
八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