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成就来自勇敢实践——读《青年诗选》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9
第7版()
专栏:

成就来自勇敢实践
——读《青年诗选》有感
公刘
诗歌是感情的晴雨表。我向大家推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年诗选》第一辑和第二辑,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种“感情的晴雨表”。这两部《诗选》收录了粉碎“四人帮”以来迄1982年间,出自青年诗人之手的较有影响的篇章。应该说,有了这两部选本,人们对于历史新时期的中国青年诗坛,大致看得清一个轮廓了。
青年人可塑性强,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接班人,关键在于我们给以什么样的引导。正确的引导乃是包括出版机构在内的全社会的任务,而且必须以社会方式来进行。中国青年出版社发扬脚踏实地、不事张扬的优良传统,抓紧这一重要选题,广搜细筛,三年之内连出两部,并且打算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而就已出的两辑来说,也都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文学主张:提倡明朗的、健康的、革命的诗风,反对晦涩的、腐朽的、倒退的诗风,这些,理当受到赞扬和感谢。
人人都有青年时代,但不可能人人都当青年诗人。然而,尽管如此,人的一生却无一例外地包含了一个诗的阶段,这就是青春期。待到步入中年,一般说来,生活就逐渐散文化了,不再象过去那样充满了激情、梦幻、冒险和跌宕。我们有许多以小说、戏剧见长的老作家,往往从爱好诗歌和写作诗歌开始他们的文学生涯,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更多的从事别的专业的老一辈,也几乎都有一段与诗或者诗意有关的往事。看来,这大概是一条规律。青年,就其气质而言,的确与诗同属一类。
没有必要照抄名单,光凭第一辑四十四名、第二辑五十二名这样两个可观的数字,就能检阅队伍的阵容,而增添乐观和信心了。两数相加,共计九十六位。说他们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冲锋在前的光荣的尖刀连,实在当之无愧。诚然,一支队伍的结构,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的,从开始到后来,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原封原样;有的成员坚持下来了,有的成员由于不同的原因退了出去,这是合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即以这九十六位而论,才过去不多几年工夫,就已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差异:有的继续在写,而且有所突破,这部分人数目不大;有的也不断有新作问世,却基本上原地踏步,这部分人为数颇多;还有起点便是顶点,甚至从诗歌的地平线上悄然消失了的,这一部分也是少数;更有个别人发生了迷误,正在回顾自己的脚印。我以为,发生这样的分化是正常的,值不得惊惶和忧虑。
两本《诗选》给我的总印象是:生活底蕴厚,无病呻吟少,调子大体高昂,情绪基本饱满,即便是抚摸伤痕,也并不曾失掉希望和勇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多数作者都迈步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康庄大道上。然而,这一事实,并不妨碍有一部分浪漫主义的或者糅合了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入选。我相信,人们对此将不会感到意外。由于诗本来就是审美客体的心灵化,就其本质而言,诗和浪漫主义是无法分割的。革命现实主义是最好的创作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创作方法。真正贯彻双百方针,离开了不同流派的竞赛,终归是不能设想的。
我们的新诗如何继承、发扬民族传统,这是读了这两本《诗选》以后,必然会考虑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个诗人的功力如何,固然首先表现在有无新的创作与开拓上,但是,不可否认,同时也要看有无深刻的继承。仔细分辨一下,从不少青年朋友的不少诗作中,能看见他(她)师承的影子。师承当然也是一种继承。不过,若以传统而论,范围就比这广泛得多,古典的,民间的,都不能排斥在外;局限于“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是非常不够的,更不必说把目光仅仅固定在现今的几种报刊了。从一首诗里,不但要读出诗人的“我”,读出诗人的同时代人,而且要读出诗人的列祖列宗。这,的确是青年同志们的一大薄弱环节。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是虚心的,他们将努力加强学习。一个诗人的成就大小,除了必需的客观条件之外,我看主要还是取决于本人的深入生活、辛勤劳动与勇敢实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